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文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与发展,地区间的空间联系和经济依赖程度不断加深,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空间特征是经济区发展演化程度的重要表征指标,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而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不仅顺应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经济区内部各城市之间相互联系、共同发展的客观需要。对沈阳经济区经济空间结构及一体化问题的深入研究,不仅可以促进经济区内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动各城市经济协调统一发展,还能够为我国整体经济协调发展提供经验借鉴。本文针对沈阳经济区经济空间联系、空间结构特征以及经济一体化的必要性、动力机制、发展环境、存在问题、实现路径及合作机制等内容进行了系统详尽的论述,旨在调整产业结构,协调区域之间经济合作与分工,以及为政府决策部门制定产业政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从而促进沈阳经济区经济协调持续健康发展。本文首先从五个方面对沈阳经济区的空间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1)对沈阳经济区八个城市的空间经济集聚特征进行了研究,详细论述了其空间关联模式;(2)从人口、资源、交通、设施等空间要素着手,分析了沈阳经济区空间结构特征,并对空间结构优化水平进行了总体评价;(3)分析了沈阳经济区八个城市的中心职能指数、经济联系及隶属度,依据分析结果将沈阳经济区划分为沈阳城市圈及鞍山城市圈,并进一步分析得出沈阳城市圈为核心城市圈,鞍山城市圈为半核心城市圈;(4)通过ucinet软件生成沈阳经济区三年的经济联系网络结构图,依此分析了沈阳经济区八个城市的空间联系的动态变化特征;(5)基于城市流模型对沈阳经济区八个城市18个产业部门的对外经济联系数量进行了研究,总体分析了沈阳经济区综合对外服务能力。研究结果表明,沈阳是沈阳经济区的中心城市,能够对周围地区产生较强的带动辐射作用,而鞍山作为次中心城市,对周围地区的辐射作用稍弱于沈阳,其余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则相对较弱。沈阳经济区在空间上呈现出中间发展水平高、周边发展水平低的特征,各城市之间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且差异呈拉大趋势。各城市经济总量逐年升高,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也越发紧密,沈阳经济区的空间经济联系处于不断完善之中。其次,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条件、实现路径、合作机制等方面对沈阳经济区经济体化发展进行了全面分析。沈阳经济区一体化在政府协调指导下受到多方面因素推动,包括专业化社会分工、区域互补性与竞争性、规模经济与交易成本机制等。沈阳经济区一体化在基础设施、人口、市场、产业、资源、制度等环境方面具备了一定基础,但同时也存在制度不完善、城市之间空间联系薄弱、生态污染等问题。针对以上分析构建以沈阳为中心城市、以产业一体化为发展重点、以协调组织机构为支撑的一体化发展模式,并对经济区一体化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沈阳经济区需要理顺交易与供求关系、深化市场分工与合作,政府工作效率虽然较高但政策认同度较低,在保障民生方面需进一步努力。沈阳经济区一体化发展需要通过政府政策一体化、产业一体化、交通网络一体化、现代物流一体化、信息基础设施一体化、人口管理一体化、行业一体化、生态环境建设一体化以及社会保障一体化等多条路径来实现。沈阳经济区一体化的实现还需建立相应的合作机制,主要包括政府协调合作机制及行业合作机制,在行业合作机制中针对各区域空间要素建立相应合作机制,如物流、旅游、金融、环境及企业合作机制等,同时着重建立协调机制与区域资源共享机制,推动沈阳经济区一体化水平的整体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