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死亡是生命的必然归宿,它作为文学、艺术领域中一个永恒的主题,被不断地书写、言说。诗人是个体生命感受最强烈的体验者,朦胧诗人的创作中都不同程度地弥散着死亡主题,具有死亡意蕴的意象大量地出现,诗人们对于死亡的言说也更为直接。被称之为“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孙绍振语)的朦胧诗在语言表达及意象选取方面,开拓了读者的审美空间。死亡意象的构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不同时代诗人对于世界的观察方式,同时也能够从中探寻诗人生命观念的嬗变轨迹。本文以朦胧诗为依托,探讨诗歌文本之中的死亡意象类型及内涵,对典型诗人的诗歌创作进行深入剖析。论文除绪论和结语外,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朦胧诗众多与死亡相关的意象中,破解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政治寓言符码。“文化大革命”一度将社会政治秩序破坏殆尽,丧失自我人性的时代在朦胧诗人们的心中烙印下抹不去的伤痕。对于政治寓言符码的解读分为三个层面进行:首先是对于历史的审判,文革中因“反革命”罪行迫害致死的事件屡见不鲜,诗人们对于这样一种扭曲的历史选择进行拷问;其次,基于现实生活的思考同样充斥于朦胧诗歌中,通过死亡意象的书写,可以考察诗人们对于真实事件中的人性探索;最后,死亡意象的政治寓言符码中可以窥见朦胧诗人对于理想的召唤,具有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第二部分,着重阐释死亡意象中的文化表征,十年浩劫之后留给诗人们的是文化的废墟,以江河、杨炼为典型代表的朦胧诗人们视野转向了本民族的文化传统。通过对神话原型在诗歌中的再现、传统文化在诗歌中的表达以及对传统历史文化的反思三个角度,考察朦胧诗死亡意象中所折射出的深刻文化内涵。第三部分,将朦胧诗众多死亡意象中关于生命符号的书写表达进行梳理,死亡意象已经褪去其批判与反思的锋芒,转而营造出具有人道主义关怀的诗歌意蕴。首先,诗歌中的死亡意象反映的是朦胧诗人们对于个体生命价值的思考;其次,死亡意象的运用,同样来表现了诗人以女性视角发出的对于忠贞爱情的呼唤;最后,诗歌作品中的众多死亡意象集中阐释了朦胧诗人们对于人的终极价值的追问。第四部分,对于朦胧诗中死亡意象构建的艺术特色及死亡意象的审美意义做出探讨。一方面是朦胧诗中意象指涉的含义多元化,另一方面意象的含义在具体诗歌创作中会发生抽象变形,使得朦胧诗的语言具有丰富的象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