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那布林(Plinabulin)作为从海洋天然产物开发的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候选药物,是1.1类抗肿瘤新药,目前已进入中国、美国和澳大利亚三期临床试验,具有广阔前景。开展普拉布林的有机合成、质量控制与制剂研究,加快国内普拉布林产品研发与生产进程,对于提高国内人民群众医疗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国内外关于Plinabulin合成路线报道很少,合成步骤较长。对于一个原料药反应工艺来说,步骤控制在3-5步比较合适。本文是在现有的路线加以改进,经过对起始物料选择,精简了合成步骤,对路线进行优化。将文献第二步的反应条件由反应溶剂DMF、反应温度80℃改为:反应溶剂THF、反应温度为室温。与文献条件对比,反应条件更加温和,收率从81%提高到88%。进一步对Plinabulin纯化方法进行探究,确定相关反应参数。确定了HPLC定量检测Plinabulin的分析方法,FTIR、HPLC-MS、NMR、UV对其结构确证。实验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工艺参数:(1)通过HPLC确定了中间体反应时间为17.5h~23.5h;中间体干燥温度为45℃-55℃;(2)通过层析法确定了成品Plinabulin反应时间为5h-7h;干燥温度为45℃-50℃;(3)纯化方法:用甲醇/水体系,可以将Plinabulin纯度提升至99%;用成盐游离的方法,可将纯度提升到99.9%,比文献提高了5%。;Plinabulin为水难溶性药物,需要与增溶剂联用,会产生潜在的毒副作用。介孔二氧化硅(MSNs)是优良的药物载体,可以提高难溶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以Plinabulin作为模型药物,MSNs为载药载体,采用浸渍离心法制备载Plinabulin复合MSNs纳米粒子(PL-MSNs)。用DSC、TEM、SEM、XRD、FT-IR等表征手段载药纳米粒子的理化性质以及其他结构特征参数。使用纳米粒度仪、BET比表面仪、紫外分光光度计考察PLMSNs载药性能。用动态透析法对PL-MSNs粒子进行体外性能的探究并阐述体外释放机制。实验结果表明,PL-MSNs表面形貌和内部形貌均呈规则球形。通过DSC、XRD、FT-IR的表征,药物以无定型态被吸附到载体的孔道中。当药物与载体的比例为1:1的时候,载药量最大,为(59.66±0.23)%,包封率为(59.66±0.57)%。氮气吸附脱附法测定的结果表明,载Plinabulin后的MSNs与MSNs都具有Ⅳ型曲线并且存在H4型滞后环,负载药物之后MSNs的孔径、比表面积以及孔容都有一定的减小,表明孔道已饱和吸附了药物。PL-MSNs的体外实验表面,载Plinabulin复合MSNs纳米粒子中药物的释放行为符合双相动力学模型。释放前期,属于Fickian扩散,释放后期由基质的侵蚀所控制,具有一定的缓释、控释效果。综合所有实验结果得到:论文采用新路线合成的Plinabulin,反应条件更加温和,收率比文献至少提高了7%,纯化方法更加有效、简单,成品的纯度提高到99.9%。MSNs成功负载Plinabulin,促使Plinabulin向非晶态转化,并具有良好的的缓控释效果,为探究提高Plinabulin生物利用度以及制备靶向缓释控释制剂提供了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