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体雅罗鱼(Leuciscus idus)是一种冷水性鱼类,分布于欧洲、中亚和新疆北部的额尔齐斯河水系。高体雅罗鱼属于鲤科雅罗鱼属。世界上有雅罗鱼属鱼类大约30余种,我国有7种,它们是:瓦氏雅罗鱼(Leuciscus waleckii)、图们雅罗鱼(Leuciscus waleckii tumensis)、准噶尔雅罗鱼(Leuciscus merzbacheri)、贝加尔雅罗鱼(Leuciscus leuciscus baicalensis)、高体雅罗鱼(Leuciscus idus)、滩头雅罗鱼(Leuciscus brandti)和珠星雅罗鱼(Leuciscus hakonensis)。近些年来,雅罗鱼属各种的种群数量与规模都在下降,有的种在人们还没有开始了解它时就已经消失了。2013年《经济观察报》的一篇报道称黄河雅罗鱼在黄河里已经绝迹,我国的雅罗鱼类种群现状可见一斑。目前雅罗鱼属鱼类已经公开的线粒体基因信息也不是很多,GenBank上面仅公布了瓦氏雅罗鱼的线粒体基因全序列。本实验以瓦氏雅罗鱼的线粒体DNA为模板,使用步移法扩增并测定了高体雅罗鱼的线粒体基因全序列,并已上传GenBank,可以充实雅罗鱼属鱼类的基因信息,并为雅罗鱼属以及其他近缘种的线粒体基因的研究提供参考和支持。雅罗鱼亚科是鲤形目、鲤科的一个亚科。鲤科作为世界上现生鱼类最大的一个科,其系统发生关系、起源分布、种群差异等方面已经成为人们研究的焦点。雅罗鱼亚科作为它的下属分类单元,自然也备受人们关注,例如斑马鱼已经成了研究脊椎动物发育生物学的一种模式生物。本实验按照《中国鲤鱼类志》中伍献文对雅罗鱼亚科的分类,从GenBank上下载了16属16种已经公布的雅罗鱼亚科鱼类的线粒体基因信息,结合本实验已经测出的高体雅罗鱼线粒体基因信息,从Cyt b和16SrRNA基因入手,对雅罗鱼亚科构建系统发育的分子进化树。本实验采用了Kimma2-Pamameter diatance模式,采用邻接法和最大似然法构建了NJ树和ML树;采用贝叶斯法GTR+(?)+I的模式,构建了BI树。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高体雅罗鱼线粒体基因全长为16603bp,和瓦氏雅罗鱼的序列相似度为92.1%,并与其他已经公布的大多数鱼类线粒体DNA的组成与排列相同。线粒体基因对碱基的利用率很高,基因排列极为紧密,很少有基因间隔,有的基因间甚至还出现了基因重叠。蛋白质基因的基因序列没有内含子。整条序列的AT含量百分比为55%,表现为AT偏倚,蛋白质编码序列,rRNA序列、tRNA序列以及控制区序列全部表现为AT偏倚,其中控制区的AT含量最高为63.8%。13个编码蛋白质的序列除了COⅠ以GTG作为启动子外,其他全部以ATG作为启动子。ND1、CO I、 ATPase6、ND4L、ND5基因以TAA作为其终止子,ATPase8和ND6的终止子为TAG,其他的则使用不完全的终止子T或者TA。2.基于Cyt b和16S rRNA基因,使用邻接法、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法构建的6棵分子进化树的相似度较高,它们之间的差异出现在青鱼属(Mylopharyngodon)、草鱼属(Ctenopharynodon)和赤眼鳟属(Spualiobarbus)3个属。在Cyt b基因的NJ树中,青鱼属和赤眼鳟属互为姐妹群,它们形成的单系群又和草鱼属形成姐妹群关系;而在Cyt b基因的ML树中,青鱼属和草鱼属的位置出现了互换;Cyt b基因的BI树中,青鱼属与马口鱼属(Opsariichthys)和(?)属(Zacco)形成的单系群互为姐妹群,这一单系群与草鱼属和赤眼鳟属两两互为姐妹群。在16S rRNA基因的ML树中,赤眼鳟属和青鱼属亲缘关系更近一些,而在16S rRNA基因的NJ树中,赤眼鳟属和草鱼属的亲缘关系更近。在16S rRNA基因的BI树中,赤眼鳟属、草鱼属、青鱼属构成的分枝不再处在树的最顶端,而是更靠近树的基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