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采用传统X线根尖片-PA、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术-RVG对上颌第一前磨牙的髓腔形态和根管系统进行系列研究。内容包括:1.利用RVG数字化X线成像系统的校准功能测量上颌第一前磨牙髓腔解剖形态的相关数值,分析上颌第一前磨牙髓腔形态的解剖特点;2.比较传统X线根尖片与RVG数字化X线成像系统分辨双根管能力的差异;3.比较RVG数字化X线成像系统与透明牙观察上颌第一前磨牙双根管结构的差异。实验分三部分进行:实验一:收集拔除的人上颌第一前磨牙70颗,自制体外模拟平行投照装置。用RVG数字成像系统(TROPHY ELITYS FRANCE)拍摄每颗牙齿的近远中向数码片,用15mm长的锉针平行于牙长轴作校准参照,采用TROPHY WINDOWS测量软件的校准功能测量髓腔的以下指标:A:颈部髓室的颊腭向厚度、B:颊尖至颊侧髓角之间的距离、C:腭尖至腭侧髓角之间的距离、D:牙尖至髓顶的距离。具有根分叉的双根上颌第一前磨牙和可见髓室底的双根管上颌第一前磨牙,还要加测以下数据,E:牙尖至髓底的距离、F:髓室高度、G:髓顶至根分叉的距离、H:髓底至根分叉的距离、I:两根管口之间的距离、J:两根管根中1/2之间的距离、K:两根尖孔之间的距离。分析上颌第一前磨牙的髓腔解剖形态特点。实验二:从第一组实验牙中随机选取10颗右上颌第一前磨牙。预备右上颌骨干骨片段(包括尖牙和磨牙区),扩大第一前磨牙的牙槽窝,以便替换不同的上颌第一前磨牙。拍摄每颗牙齿插入诊断丝前、后的颊舌向标准位、近中倾斜水平角10°、20°、30°、远中倾斜水平角10°、20°、30°的传统X线片根尖片和RVG直接数字图像,每组各拍14张牙片。观察内容:1.比较传统X线根尖片与RVG数字化X线成像系统分辨双根管能力的差异;2.比较经图像处理后不同模式的数字图像与原始数字图像的影像质量有无差异;3.比较插入诊断丝前、后传统X线根尖片与RVG数字化X线成像系统分辨双根管能力的差异,观察双根管上颌第一前磨牙的影像表现特点。实验三:将70颗人上颌第一前磨牙(同实验一)进行表面处理、编号。用RVG数字化X线成像系统分别拍摄标准颊舌向、近远中向、近中倾斜水平角10°、20°、30°、远中倾斜10°、20°、30°的根尖片,每组8张图像。观察内容:1.在近远中向根尖片上分析双根管上颌第一前磨牙的特征、分型、根管走行,分析能够显示双根管的最佳水平倾斜角度与不同的根管走向之间的关系。2.将70颗上颌第一前磨牙透明染色,观察其根管系统的实际特征,与影像学观察结果比较,了解影像学检查根管系统复杂性的符合率,为临床读片的影像解释提供依据。结果实验一:上颌第一前磨牙的髓腔测量的相关数值结果如下:颈部髓室的颊腭向厚度3.95mm;B:颊尖至颊侧髓角之间的距离5.23mm;C:腭尖至腭侧髓角之间的距离5.41mm;D:牙尖至髓顶的距离6.93mm;牙尖至髓底的距离:9.44mm;髓室高度:2.71mm;髓顶至根分叉的距离:6.97mm;髓底至根分叉的距离:4.17mm;两根管口之间的距离:2.93mm;两根管根中1/2之间的距离:3.37mm;两根尖孔之间的距离:3.55mm。实验二:10颗牙齿中:单根管1,双根2,双根管牙齿中1—2—1型1,2—1型3,2—2型2,1—2型1。在分辨双根管的能力方面传统X线根尖片与RVG数字化X线成像系统无显著差异;在图像质量方面数字图像的增强、伪彩优于原始数字图像;三维处理与原始数字图像相当,而反转处理不及原始数字图像。插入诊断丝后,传统X线根尖片与RVG数字化X线成像系统分辨双根管的能力均明显增强。实验三:70颗牙齿中:影像学检查结果,单根管15,双根管55;双根管中Ⅱ型(2—1)7个;Ⅲ型(1—2—1)1个;Ⅳ型(2—2)45个;Ⅴ型(1—2)2个;透明牙观察发现,单根管12,双根管58;双根管中Ⅱ型(2—1)8个;Ⅲ型(1—2—1)2个;Ⅳ型(2—2)46个;ⅴ型(1—2)2个。统计学分析表明二者有差异。双根管牙两根管口之间的距离,最大4.45mm、最小1.18mm,均值2.93±0.69mm;两根管根中1/2之间的距离,最大5.82mm、最小1.63mm,均值3.37±1.30mm;两根尖孔之间的距离,最大7.64mm、最小0.36mm,均值3.55±1.82mm。当两根尖孔之间的距离大于3mm时近中或远中倾斜水平角10°即可较好显示双根管;当两根尖孔之间的距离小于2mm时,近中或远中倾斜水平角30°时,才可辨认双根管,随倾斜角度增大,影像的失真、放大率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