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定性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汇总乳腺癌的危险因素,结合国内外慢性病监测指南和内容初步构建乳腺癌危险因素的监测内容,为确立乳腺癌危险因素监测内容提供初步的参考依据,然后从科研性和监测工作基础两方面分析国内可优先开展乳腺癌危险因素监测工作的地区,为未来精准防控乳腺癌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系统梳理国内外权威癌症组织机构发布的乳腺癌危险因素,经专题小组讨论后以Hill,s病因推断准则为标准,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系统梳理乳腺癌的危险因素,其中定性方法包括危险因素所属权威机构数、流行病学研究类型和结论等筛选原则;在系统评价的研究中,定量方法包括概率值、95%置信区及异质性检验的I~2等筛选原则。根据筛选原则,保留确定的危险因素并进行汇总。(2)对有争议的危险因素进行定量系统评价即Meta分析,采用RevMan5.3进行森林图检验分析,获得合并比值比(Odds ratio,OR)和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采用Stata12.0并进行发表偏倚和敏感性分析,综合考虑是否纳入监测的范围。(3)整理所有拟定纳入监测的危险因素,结合WHO监测指南、我国慢性病及其行为危险因素监测(Chronic Disease Risk Factor Surveillance System in China,CDRFSS)内容、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USA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编制的《标准健康问卷和人体测量方法》初步制定乳腺癌危险因素的监测量表。(4)以精准防控为导向,采用爬虫和ArcGIS工具对我国各地区乳腺癌及其亚型危险因素的科学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在空间分布的基础上,结合各地CDRFSS和全国肿瘤登记系统(Chinese Cancer Registry System,CCRS)监测点数,对未来适宜优先开展乳腺癌危险因素监测工作的地区提供参考依据。结果(1)定性系统评价乳腺癌危险因素结果显示,可以确定的乳腺癌危险因素有11个一级指标,包括遗传因素、生育因素、疾病因素、药物因素、电离辐射、生活方式、身体测量、环境因素、职业因素、特殊行为、避孕,以及42个二级指标;有争议的危险因素有3个,包括吸烟、流产、睡觉时佩戴文胸。(2)Meta分析有争议的危险因素结果显示,OR值大于1的乳腺癌危险因素有吸烟、流产、睡觉时佩戴文胸,可将这三个因素纳入监测范围。(3)构建的乳腺癌危险因素监测量表包括问卷调查、身体测量及实验室检测三大部分,17个模块,其中问卷调查部分包括基本信息、饮食情况、饮酒情况、吸烟、睡觉时佩戴文胸、身体活动不足、月经史、生育史、避孕、不完整妊娠史、糖尿病史、乳房疾病史、家族史、药物史等15个模块;身体测量一个模块,包括身高、体重和腰围;实验室检测包括基因检测BRAC1和BRAC2(用于有乳腺癌家族史的个体)一个模块。(4)以精准防控为导向,初步分析出未来适宜优先开展乳腺癌监测工作的地区,包括山东、辽宁、江苏、河南四省,其次是广东、河北、新疆、陕西等地。结论本研究在国内外对乳腺癌危险因素现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慢性病及行为危险因素监测内容初步构建了包括遗传因素、生育因素、疾病因素、药物因素、电离辐射、生活方式、身体测量、环境因素、职业因素、特殊行为、避孕11个类共45个乳腺癌危险的监测变量,为我国确立乳腺癌危险因素监测内容提供了初步的参考依据。以精准防控为导向,从科研基础和监测工作经验两方面分析出未来可优先开展乳腺癌危险因素监测工作的地区包括山东、辽宁、江苏、河南四省,其次是广东、河北、新疆、陕西等地,为乳腺癌的精准防控提供地域上的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