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篇论文力图从一个县的宗教传播状况的考察出发,探悉农村宗教传播的原因与过程,了解当下农村宗教迅速发展壮大的根源及其发展的趋势,从中找出科学应对农村宗教广泛传播的对策,引导农村宗教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适应,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开展。
本文以苍山县宗教传播为个案,以宗教学、社会学的视角,采用社会调查、实地研究和访谈的方法,通过对苍山县快速传播的宗教的研究调查,分析了苍山县宗教信仰的历史和现状,苍山县宗教传播的特点、原因,重点分析宗教发展对当前农村社会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探求宗教与农村社会相适应的有效策略,为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理性借鉴。论文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论文由导言、正文、结论构成。
导言部分包括四个部分的内容:论文的选题意义;论文的文献综述;论文的研究方法;本课题的创新点。
正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对苍山县作了概括介绍,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悠久的历史和多元文化沉淀为宗教传播提供了土壤。然后介绍了苍山宗教的历史及现状,苍山宗教信仰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有了蓬勃的发展。文章重点介绍了苍山县农村宗教快速传播的特点,认为当前苍山农村宗教传播存在着教徒的“四多现象”,传播发展迅速和信仰的低层次性等特点,这也是当前广大农村地区的普遍现象。
其次,着重阐述了农村地区宗教势力的发展对农村社会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从总体上来说,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并存。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一方面,宗教的发展对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和维护作用,对增强农村地区各个阶层、各个团体和各族人民的团结,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另一方面,宗教对农村社会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宗教的发展不仅削弱了农村基层组织的社会权威,还影响了农村社会的稳定。
论文最后就如何促进宗教与农村社会协调发展的策略问题进行了探讨。笔者以为,要积极引导宗教与农村社会相互协调,消除宗教发展对农村社会的不利影响,就要求我们要有理性的思维,立足现实,积极寻找宗教与农村社会相互协调的契合点。要培养和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要挖掘宗教思想体系中的积极因素,引导宗教和社会主义相协调,不断提升农村基层组织对宗教事务的管理能力,加强农村基层组织管理社会事务的能力;夯实提高农民的经济基础,切实提高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创建农民的文化生活,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