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肩凝症中医又称为“漏肩风”、“五十肩”,多发生于50岁左右中老年人,女性居多,是一类引起盂肱关节僵硬的粘连性关节囊炎,症状主要以肩关节周围疼痛,肩关节向各个方向主动和被动活动度降低,影像学检查除了骨密度降低外无明显异常征象。该病是骨科常见疾病,目前临床治疗方案较多,西医治疗方案以抗炎镇痛及改善关节功能为主,多为药物治疗、封闭、甚或是手术,中医多以非手术疗法为主,其中传统针灸疗法治疗肩凝症的疗效是被大家肯定的,如电针、温针灸等,它能缓解患者患肢疼痛,松解粘连,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电砭石疗法是一种新型治疗肩凝症的方法,可改善肩关节活动功能,并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和远期疗效。目的:本课题研究通过电砭石温熨疗法与传统针灸疗法在治疗风寒湿型肩凝症临床疗效研究的对比观察,从而明确电砭石温熨疗法的临床疗效,为科学评价电砭石温熨疗法的疗效及该方法的推广提供依据。方法:将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2012年7月到2013年1月在骨关节二科门诊收集的符合纳入标准的风寒湿型肩凝症患者60例,用随机数字表方法,将病人按照1:1的比例,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试验组采用电砭石温熨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针灸疗法治疗,两组均严格的按照治疗方案治疗。对其安全性,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对患者肩关节疼痛变化程度、肩关节功能评分、肩关节活动变化程度进行检测。肩关节的评分运用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及VAS疼痛评分进行评分。临床资料汇总后,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用SPSS16.0统计软件完成统计分析。统计方法:分类资料采用x2检验;两个样本的均数比较如果符合正态分布则用t检验,若不符合用秩和检验;自身前后比较如果符合正态分布则用配对t检验,若不符合用秩和检验。结果:1砭石组和针灸组病例初诊时在年龄、性别、治疗前肩关节Constant,总体评分、肩关节VAS疼痛评分、功能活动评分分布差异无显著意义,即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2砭石组和针灸组治疗前与治疗后综合疗效总分数比较的P值均<0.05,砭石组与针灸组的综合疗效总分数在治疗前与治疗后均有显著的差异;两组综合疗效的组间比较P<0.05,两组的综合疗效总分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砭石组和针灸组治疗前与治疗后疼痛分数比较的P值均<0.05,砭石组与针灸组的疼痛分数在治疗前与治疗后均有显著的差异;两组疼痛分数的组间比较P<0.05,两组的疼痛分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砭石组和针灸组治疗前与治疗后肩关节功能活动分数比较的P值均<0.05,砭石组与针灸组的肩关节功能活动分数在治疗前与治疗后均有显著的差异;两组肩关节功能活动分数的组间比较P<0.05,两组的肩关节功能活动分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砭石组与针灸组治疗前后肌力分数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P>0.05,两组在肌力分数于治疗前和治疗后无明显影响。结论:1电砭石温熨疗法和传统针灸疗法在改善风寒湿型肩凝症都具有较好的疗效,对镇痛、改善关节活动度有较好的效果。2电砭石温熨疗法和传统针灸疗法对肌力无明显影响。3电砭石温熨疗法的综合疗效,镇痛效果及改善肩关节活动度方面都比传统针灸疗法优越。4电砭石温熨疗法的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