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工业时代到信息时代乃至智能时代的更替促使师生角色、师生关系以及教学方式、学习方式都面临着深刻的转型。为了响应时代的诉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持续推进,使小学数学课堂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师生间由“主体-客体”关系让位于“主导-主体”甚至双主体关系,知识的习得不再依赖于教师的灌输而引入了学生协作与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多元化多样态的教学内容及其呈现方式备受重视而逐步取缔单一贫乏的传统模式,课堂不再只是教师一人的主场而需要充斥学生的声音……这些全新的要求无一不体现着人才培养目标强调学生学习过程的育人转向。然而,反观一线小学数学课堂现场,仍然存在诸多“非投入”状况,学生机械附和、被动怠惰的表面参与现象屡屡发生,高质量的学习过程依旧难以得到保障。那么,如何改进学生学习过程?小学数学课堂环境中究竟存在哪些缺失?怎样优化、构建引发学生学习投入的小学数学课堂环境,使师生教学成果指向当代育人目标?教师又应该为此提供哪些有效支持?解答这些问题是构建有效课堂教学的要求,也是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诉求,更是深化数学课程改革的需要。鉴于上述时代背景和现实问题,本研究在运用文献研究法进行相关理论探索的基础上,采用问卷为主,访谈、观察为辅的调研法展开实证研究。首先,通过描述统计分析为当前小学生感知的数学课堂环境、小学生数学学习投入以及数学教师支持把脉;其次,使用阶层线性模型分析探索小学生感知的数学课堂环境对数学学习投入的影响,以及高阶层自变量教师支持对二者和二者之间关系的作用;接着,结合访谈与观察的质性材料,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对小学生而言良好的数学课堂环境是促发其数学学习投入状态的积极因素,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提供恰当的支持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2)当前数学课堂环境各要素呈现参差不齐的表现样态,在学生探究与学生协作环境创设上的不成熟,导致小学生认知投入水平相对低下;(3)数学教师自主支持程度不足,阻碍数学课堂环境对学生学习投入的影响效果。最后,基于结论提出相应的建议与策略:(1)构建统筹系统的数学课堂环境,引发学生学习投入状态;(2)在学生探究与协作中加强认知刺激,弥补学生认知投入缺失;(3)保障教师自主支持,增强课堂环境对学习投入的影响效果。旨在优化小学数学课堂环境以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投入水平,以期为基础教育质量的提升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