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谐”已然是当今我国社会蓬勃发展的一个热门主题,也是文化建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中处处蕴含和体现着和谐的价值观和方法论,为我国的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宝贵的思想资源。同时,也为我国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和源泉。“和”的思想从古至今,可谓深深的流淌在每个中国人的血液里,为中国人的生活、学习提供着源源不断的智慧和方法,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建构起了一架坚固的桥梁,并导引这三层关系互生共存,联系更加紧密。从而也筑就了中国人坚实、独特的哲学思想基础,使中国文化有着更加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更加丰富的内涵。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和”的思想就是中国人文精神的概括。当今我们建设的和谐社会以和谐发展作为基本理念,逐步深化创造和谐的思维模式,这些都为传统“和”文化的再次壮大和发展创造了更加肥沃的土壤和契机,使传统文化中“和”的思想在当今社会中形成更加坚实的基础与新的阐释和发展。绘画是中国文化发展中的一颗璀璨的明星,中国传统绘画更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里,中国人文化的发展始终有艺术相随,艺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勋,中国各个艺术门类的发展让中国文化走向更加全面和成熟。绘画正居其中。同时,包括绘画在内的各个艺术门类也植根于辉煌灿烂的中国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之中,处处渗透着“和”的思想、“和”的理念、“和”的创作方法、“和”的呈现方式。中国传统绘画中有“六法论”,如张彦远所说:“六法精要,万古不移”,它的提出无疑奠定了千百年来中国绘画的品评标准,无疑不体现着中国人骨子里“和”的思维方式,处处影响着中国画家在创作中对“和”的理解。既然如此,那么对于“六法”进行更加详尽、多角度的研究,对于了解我国传统绘画的艺术精神是有着重要指导意义的。“六法”在中国绘画史中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它有个体产生的具体阶段和背景条件。因此,对“六法”的研究,需要理论联系作者所处时代的文化背景,包括中国“和”文化的滋养,才能得到更加正确的阐释和理解,从而对我们今天的绘画创作产生更加深刻的指导和影响。中央美术学院建院初期,中国著名美术教育家、著名画家徐悲鸿先生从《中庸》“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中选取“尽精微致广大”,将其作为指导学生的素描与绘画造型学习的准则,“精微”与“广大”如同阴阳两极,而正是由于我们传统文化中“和”思想的影响,徐悲鸿先生用这两个看似矛盾的个体来很好的指导和处理了绘画中的诸多问题。将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与时代文化发展的脉搏相融合,多角度、多层面发掘传统文化中对我们现在学习、生活有营养的元素,加以发挥和创新。据此,来指导我们的绘画创作,共同追求美的本质和“人间大美”审美法则,坚定、执着的向一生的事业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