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比较脊髓型颈椎病椎前路手术治疗前后的MRI表现及JOA评分结果,分析脊髓型颈椎病的影像学改变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59例进行颈椎前路手术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在手术前后分别进行JOA评分,并计算出术后改善率。收集手术前后的MRI图像,在MRI图像上测量出如下影像学指标:(1)脊髓压迫程度:MRI轴位上测量硬膜囊的宽窄及脊髓矢径,按照硬膜囊闭合及脊髓矢径减少率划分脊髓压迫程度;(2)代偿间隙侵占率:在同一张数码图像上,图形的像素比值等于面积比值。根据这一原理,通过计算像素比值可以计算出:代偿间隙侵占率=间盘面积/(椎管面积-脊髓面积)。(3)MRI T2WI信号变化:对MRI矢状面髓内高信号区域的信号值和面积进行测定,规定强度和面积变化在±10%以内的视作无变化,超过-10%的视作减少,超过+10%的视作增加。(4)颈椎稳定性:在MRI矢状位上测量颈椎椎体向前或向后滑移的距离及椎体间成角,以此判断椎体是否稳定。统计分析上述脊髓型颈椎病MRI表现与手术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及近期疗效之间的关系。结果(1)MRI轴位上显示手术前不同等级脊髓压迫程度对应的JOA评分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个月不同等级脊髓压迫程度对应的JOA评分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2)手术前后JOA评分中重度组、中度组、轻度组间代偿间隙侵占率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重度组的代偿间隙侵占率明显高于轻度组。代偿间隙侵占率对术后改善率有较大影响,在本次病例研究中有统计学意义。(3)手术后3个月,MRI T2WI信号强度降低,不变和增强三组的术后改善率两两比较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面积减小,不变和扩大三组的术后改善率两两比较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4)手术前后颈椎稳定组与不稳定组与的JOA评分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稳定组的术后改善率高于不稳定组,两者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1)脊髓型颈椎病颈前路手术治疗前后的MRI轴位像上显示脊髓受压程度与临床症状之间无关联;(2)轴位像上计算出的代偿间隙侵占率能反映出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对术后改善率有影响;(3)脊髓型颈椎病伴有髓内MRI T2WI高信号时,经颈前路手术治疗后仍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术后3个月时髓内高信号强度和面积可有改变,与术后改善率无明显相关性;(4)颈椎的稳定性与临床症状有一定的关系,稳定组的术后改善率高于不稳定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