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技术在传统文化展陈中的应用

来源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learner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为今用,深度发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传统文化的活态发展,是当代社会对构建新时代文化价值体系的新要求。当前,我国文化遗产事业正在建立着融合互鉴的话语体系,以人为本的精神文明交流开始受到关注,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探索,以及在当代认知体系中建立传统文化的现代语义,是构建传统文化记忆传承的必经之路。博物馆作为传播各类文化的社会机构,伴随着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展陈形式不断地与国际化接轨,新展览理念和技术的注入使我国博物馆展览事业的发展更具活力。在展馆设计内,对传统文化的阐释系统逐渐建立,为我国博物馆在国际文化传播中赋予了更多的中国内涵。本文中探讨研究的《山海经》作为先秦古籍,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但是,由于其缺乏实证性资料,致使社会公众的解读需要于展陈中构建可感知的《山海经》历史想象世界。多媒体技术的创造性运用,为社会公众的历史想象空间提供了多感官参与通道,塑造了当代认知模式中系统的文明对话范式,在博物馆展陈设计中,这是建立完备的《山海经》认知体系的技术辅助。本文主要论述了多媒体技术语境中的山海经博物馆展陈设计形态,以笔者的毕业设计课题即山海经博物馆为实践对象,对《山海经》艺术语言的现代化展陈转译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研究,整合讨论了传统文化、展陈、多媒体技术之间不断调试融合、相互交流的关系。第一,传统文化与博物馆展陈。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译需要借助一定的媒介,博物馆展陈则为其提供了新时代背景下文化转译的媒介选择,逐步构建了新时代中的传统文化信息认知;第二,展陈与多媒体技术。当代社会公众的认知模式随着新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元化,传统文化在展陈再现中建立多维度阐释空间,是当前社会文化诠释的新要求。于展陈形态塑造的文化空间内,借助多媒体技术建立公众在场的沉浸式体验模式,形成文化信息的重构成为当前主要的展览范式;第三,多媒体技术与《山海经》。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社会公众认知思维和方式的革新,为人们构建了可自由发挥想象力的技术背景,使人们在虚拟与现实之间,可寻一寸多维度时空隧道。多媒体技术为当代博物馆展陈对《山海经》历史想象过程中的内容架构及形态再造构建了新的技术语境,重塑了《山海经》的艺术形式以及展陈形态,进一步实现了与《山海经》展陈形态融合过程中如何实现它的“技以载道”。当前,当代博物馆在国际化潮流中正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坚定自身特色,深度发掘优秀传统文化,是构建本身文化内涵过程中需坚定不移恪守的发展准则。同时,对多媒体技术的创新性应用,将成为促进我国博物馆展览事业一片向好的巨大推动力。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阶段人们越来越重视城市功能的建设。其中,动物园的建设属于城市建设中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往动物园内开展的单纯动物才艺展览、表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以及高校的进一步扩招,我校基于学年制的教学管理制度已无法满足教学管理的需求,教务部门通过认真分析国内外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借鉴
目的:对比穿戴自行设计、研制的新型军事跳伞踝关节防护装置CPAB(Chinese parachute ankle brace)和两种普通护踝(弹性护踝和半刚性护踝)对空降兵半蹲式着陆踝关节的生物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