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病毒载体介导HIF-1α基因修饰骨髓间质干细胞对PC12细胞缺氧损伤影响的研究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per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是一种来源于骨髓的非造血干细胞。研究证实BMSCs在体外培养的条件下,能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及其他具有神经营养活性的细胞因子,经静脉或动脉移植的BMSCs能够通过血脑屏障到达缺血损伤区,通过细胞替代或分泌神经营养因子参与缺血脑损伤神经功能的修复。同时体外培养的BMSCs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取材方便、体外培养扩增容易、遗传背景稳定、有内在组织相容性,免去了应用其它干细胞时筛除异抗原的必要,可自体移植,消除了异体移植的复杂性和免疫原性,并能迁移,都显示了其在基因治疗中可能成为理想的基因治疗运载细胞。因此,BMSCs不仅本身可参与缺血脑损伤神经功能的修复,同时还可作为脑缺血基因治疗的载体。   缺氧诱导因子-1(Hypoxia-inducible factor-1,HIF-1)是一种氧敏感的转录激活因子,在低氧诱导下哺乳动物的各种组织细胞中广泛表达。HIF-1是由α和β亚基一个组成的异源二聚体。α亚基为HIF-1所特有亚基,既是HIF-1的调节亚基又是活性亚基,β亚基又称为芳香烃受体核移位体(ARNT),在细胞内呈构成性表达,是HIF-1的构成亚基。HIF-1的生物活性主要决定于HIF-1α亚基的活性和表达。脑缺血缺氧后,缺血灶组织血流量减少,葡萄糖和氧供应不足,同时机体应激反应释放的一些物质如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等因素诱导HIF-1在脑缺血灶组织中表达增加。HIF-1作为低氧反应的一种核转录调节因子,通过对其下游靶基因(VEGF、EPO、CXCR4等)的诱导表达,调控无氧代谢、血管生成、细胞增殖迁移分化等,在脑缺血损伤后的神经功能修复中起重要的作用。   本课题组前期实验将慢病毒载体介导突变型HIF-1α基因修饰BMSCs移植治疗大鼠脑缺血模型,结果发现脑缺血区域神经元存活数有所增加,同时神经功能恢复程度较损伤对照组有较大改善。但其具体机制不甚明了。本实验拟以神经元样细胞PC12细胞为体外缺血缺氧细胞模型,在缺氧条件下,将慢病毒载体介导突变型HIF-1α基因修饰的BMSCs(HIF-1α-BMSCs)与其进行培养,探讨HIF-1α-BMSCs对PC12细胞缺氧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   实验目的:   通过慢病毒介导突变型HIF-1α转染BMSCs,使BMSCs在常氧状态下稳定表达HIF-1α。并探讨突变型HIF-1α修饰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IF-1α-BMSCs)对神经元样PC12细胞缺氧损伤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   实验方法:   1、利用本实验室已成功构建的突变型HIF-1α慢病毒载体pLenti6/V5-HIF-1α-P402A-P564G-N803A-EGFP(简称pLenti6/V5-mHIF-1α-EGFP)与慢病毒包装系统共转染293FT细胞,收获并纯化病毒液。选择合适的MOI的滴度感染BMSCs,并通过Blasticidin筛选获得稳定转染HIF-1α基因的BMSCs(HIF-1α-BMSCs)。通过RT-PCR检测HIF-1α、VEGF在HIF-1α-BMSCs中mRNA水平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常氧状态下HIF-1α在HIF-1α-BMSCs中蛋白水平的表达。   2、以神经元样PC12细胞为细胞缺氧模型,模拟体内建立体外缺血缺氧模型。实验共分为4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PC12缺氧组、PC12缺氧与BMSCs共培养组、PC12缺氧与HIF-1α-BMSCs共培养组。利用HE染色观察PC12细胞形态学改变,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PC12细胞凋亡状况,RT-PCR检测PC12细胞凋亡相关基因survivin、caspase-3、bax、be1-2的mRNA表达,细胞免疫荧光检测survivin、caspase-3蛋白表达。   实验结果:   1、流式细胞仪检测MOI=100重组慢病毒感染BMSCs的效率约为79%~91%(48h);RT-PCR结果显示,稳定转染HIF-1α后,在BMSCs中HIF-1αVEGF的mRNA表达均明显上调;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转染HIF-1α基因的BMSCs在常氧下可稳定表达HIF-1α蛋白。   2、MTT实验实验显示:PC12细胞缺氧0h,3h,6h,12h和24h的细胞活性分别为100%、90.3%、76.7%、45.1%、和23.3%,具有时间依赖性(图2-1)。缺血缺氧12h后,细胞活性下降至50%以下,确定12h为细胞模型缺血缺氧时间。   3、PC12细胞细胞形态学:缺氧12 h后,PC12细胞胞体肿胀混乱,胞内变性颗粒增多,形态改变明显;相当部分细胞已碎裂死亡。与BMSCs和HIF-1α-BMSCs共培养组,PC12胞体肿胀较轻,细胞死亡数较少,HIF-1α-MSC组保护作用更为明显。   4、PC12细胞凋亡率:与缺氧组相比,BMSCs和HIF-1α-BMSCs都能明显降低缺氧诱导的PC12细胞凋亡率,且HIF-1α-BMSCs作用更为明显。正常对照组、缺氧PC12细胞组、缺氧PC12细胞+BMSCs组及缺氧PC12细胞+HIF-1α-BMSCs组PC12细胞凋亡率分别为5.1±2.4%、53.8±3.3%、39.7±4.1%、26.6±1.9%。   5、凋亡相关基因检测:与正常组相比,缺氧组PC12细胞survivin mRNA表达未见明显改变(P>0.05),蛋白表达略有上调,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caspase-3的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上调(p<0.05),bax/bcl-2 mRNA表达比值明显增加(p<0.05)。与缺氧组相比,BMSCs及HIF-1α-BMSCs能上调PC12细胞survivin的表达(p<0.05),下调caspase-3的表达(p<0.05),bax/bcl-2 mRNA表达比值降低(p<0.05),且HIF-1α-BMSCs作用更为明显(p<0.01)。   本文结论:   1.慢病毒载体介导突变型HIF-1α基因修饰的骨髓间质干细胞在常氧状态下能稳定表达HIF-1α,且使其下游基因VEGF表达上调。   2.慢病毒载体介导HIF-1α基因修饰的骨髓间质干细胞能降低PC12细胞缺氧损伤引起的凋亡率。   3、HIF-1α-BMSCs降低PC12细胞缺氧损伤引起的凋亡其机制可能是:BMSCs转染HIF-1α后,HIF-1α表达上调,从而促进其下游靶基因VEGF表达,并通过旁分泌作用于PC12细胞,使其抗凋亡基因survivin、bcl-2表达增加,促凋亡基因caspase-3、bax表达减少。
其他文献
临床研究及动物实验均提示疼痛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现已证实,雌激素通过雌激素两型受体(ERα与ERβ)而发挥效应,而雌激素受体广泛分布于与痛觉调节相关的神经结构,表明雌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