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体学研究的是作为文本的某一文学作品的语言,尤其是那些可以产生和加强主题意义及审美效果、表现作者思想的语言现象。文体学的研究方法是将语言学理论模式作为分析工具来解读文本。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为基础的功能文体学是文学文体学众多流派中颇具影响力的流派之一。早在1964年,韩礼德就从定冠词的三种功能和动名化两个角度分析了叶芝(W.B.Yeats)的诗歌《莉达与天鹅》,从名词短语模式,词汇和衔接等三个方面分析了布莱恩(J.Braine),托马斯(D.Thomas)和威尔森(A.Wilson)的三个小说片断。2000年韩礼德对密勒(N.Mailer)的《夜幕下的军队》(The Armies of the Night)和毛姆(S.Maugham)的《午餐》(The Luncheon)等外国文著作中的叙事结构特点作了相当详尽的研究。这种研究方式可以帮助读者较科学地认识到作者的创作意图与语言结构之间的关系,尤其是这些结构的反复出现与人物性格塑造之间的紧密联系,从中领悟到经常被忽视的语言现象背后的语义内涵及其产生的思维机制。韩礼德认为语篇是选择和组织语言并将其体现于语法结构的过程。功能文体学是从三大元功能的角度(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来分析语言现象的。早期的文体学家一般聚焦于某一特定的功能范畴:如集中研究作者对及物性系统的选择等。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功能文体学家更注意在几个层次上同时展开分析(申丹,2001)。本文应用韩礼德功能文体学理论中的三大元功能,分析了《查特莱夫人的情人》的文体特征及其主题意义。文章首先利用及物性理论分析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其次通过对小说中语气和情态体系的分析揭示语言的人际功能及其在小说中起到的作用;继而利用主位分析对小说的组织结构进行分析;最后将分析的结果与语境的三个变项,即语义、语旨和语式相联系进行评价,从而揭示作品的写作风格及主题。本文提供了一个运用韩礼德系统功能理论进行文学文体分析的具体方法。通过对小说《查特莱夫人的情人》的分析进一步论证系统功能理论可以为文体分析提供一套崭新的分析理论与方法,为我们欣赏和理解文学作品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