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文采取了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相结合,以规范分析为基础,以数理分析,统计分析等实证分析为技术工具的方法对企业治理、产权与效率展开研究。该文在对企业治理效率问题进行实证研究时,根据经验的、历史的事实进行论证。该文的规范分析是从制度经济学和转型经济学的视角进行的。该文运用比较分析方法对转型时期的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进行比较分析。
第二章和第三章主要研究竞争、产权和企业治理结构与企业效率的关系。后续各章分析中国的国有企业治理实践与理论逻辑的矛盾与变异,从而分析国有企业治理的扭曲行为和制度缺陷。
在研究中,该文建立或运用了若干数理模型来分析企业治理中的相关问题。这些模型尽管以数理的形式出现,但该文也清楚地认识到,它不一定就能准确地说明客观现实。许多认识还有待运用更科学的计量方法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并经受历史检验。
从逻辑方法来说,该文采取深入浅出的方式先对企业治理机制进行分析,然后再回归到国有企业的治理问题上,进而揭示问题的本质。
该文的基本研究思路是:首先从经验知识和规范的意义上对影响企业效率的相关因素进行研究,在该文主要就是对竞争、产权、治理结构与企业效率问题进行研究。随后各章对和企业效率以及产权问题最直接相关的企业治理结构问题,主要是:报酬结构、控制权、资本结构与股权结构进行研究。在研究中,坚持理论联系中国实际,探索中国国有企业在报酬支付、控制权、融资和股权结构安排方面产生行为变异、导致效率低下的产权根源。各章从不同的角度逐一渐进地进行研究,所有各章强调的核心是相同的,即这些不同的企业治理问题与企业效率的关系,国有企业的治理与此相比呈现出了哪些变异?原因是什么?
该文第一章是导论,旨在提出该文的问题,研究思路,主要论点和创新点,以便对全文有一个总体把握。
第二章产权、竞争与企业治理效率。这一部分将对竞争、产权与企业效率的相互关系展开研究。转型经济的企业治理不同于市场经济已经比较完善的国家。在市场经济已经比较完善的国家,对于企业治理的研究有一个基本的前提,即产权制度是给定的,而在转型国家,则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三章治理结构与产权制度。市场经济中的企业治理结构不过是特定产权制度的实现形式。从这个角度看,企业的治理结构说到底是由产权制度决定的。这一章对企业治理结构、产权与企业治理效率的相关问题进行论述。
第四章对企业报酬机制与企业效率进行研究。如果报酬机制能产生最大化效率,那么这样的报酬机制无疑是一种最优的制度安排。这章通过对不同报酬方式的研究揭示转型期国有企业存在的报酬机制问题,并论证报酬结构与产权制度的密切关系。
第五章研究企业控制权与企业效率的关系。作为和企业剩余索取权相对应的企业控制权与企业效率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少学者把控制权作为企业内部治理的一种机制,但该文把企业控制权放在一个开放的背景下进行研究,将控制权与资本市场的竞争相联系,论证这一和企业所有权相对应的治理机制与产权制度、企业效率的内在统一性。
第六章研究资本结构与企业效率问题。资本结构是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内容。如果资本结构能最有效地解决股东、经理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激励问题,那就是最优的。研究表明,中国国有控股公司的融资与发达国家企业的融资特征有较大的差异,与企业融资结构理论的一般原则也不相符。该文认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由中国的产权制度造成的。
第七章研究企业的股权结构与企业效率。股权结构与企业效率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它是决定公司治理机制有效性的最重要因素。一般来说,研究西方国家公司股权结构的一个隐含前提是:股权都是私有的。所以,对股权结构研究的重点是股权集中度等问题。而对转型经济而言,尽管股权集中度问题也是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但转型经济的持股者身份不同所导致的企业治理效率问题仍然是转型中的核心问题。这章主要针对转型期中国股权结构的特殊性进行研究。
第八章将对转型经济中私有化问题进行分析。旨在论证国有企业私有化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一些转型国家经济增长或经济效率下降并不是私有化的方向有错误,而是因为与企业效率相关的政治社会背景和短时期内企业治理结构不能迅速完善造成的。
第九章结束语。
该文认为,国有企业的根本弊端在于产权问题。任何以国家所有制为主导进行调整的改革方案都无法真正解决政企不分、激励约束不足和企业治理的效率等问题,私有化或“民营化”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