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公地悲剧”、“囚徒困境”等共享资源只能走向耗竭结局的悲观理论不同,共享资源自主治理理论以现实中许多成功实现自主治理、改善共享资源状态的案例为基础,试图从不同角度、多种方法寻找自发解决共享资源治理问题的有效途径,以期达到共享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居民住宅小区作为几百、数千、甚至上万户城市居民生活的共同区域,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住房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围绕其内部的共享资源治理问题一直纠纷不断,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这种状态会持续走向“公地悲剧”还是通过小区业主自发行动实现自主治理,不仅事关共享资源治理的理论论争,本身也是武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一般认为,个体行为受该个体的治理规范偏好的影响,从而影响个体的决策选择。在住宅小区的共享资源治理过程中,小区内的业主为行为个体,业主对小区的治理规范偏好不同,导致业主采取不同的行为决策,即集体行动参与度的不同。因此,本文围绕共享资源自主治理这一热点问题,以城市居民住宅小区为具体研究对象,探讨在小区公共事务治理过程中个体对治理规范的偏好或者认同程度对小区的集体行动的影响。文章首先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引入个体的治理规范偏好,进入共享资源治理问题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理论设想,即个体的治理规范偏好会对小区的集体行动产生一定的影响。根据理论设想,运用个体的社会运转文化维度——权力距离,对样本小区中的个体进行类别划分得到三种类型的群体,分别对每一群体中个体的治理规范偏好对该群体的集体行动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大量的样本数据采集,运用计量分析对理论设想进行充分验证,并结合现实背景得出本文的最终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