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虾稻种养模式是我国南方稻作区新兴的、将小龙虾人工养殖与水稻种植相结合的稻田生态综合种养模式。该模式利用稻田立体空间,充分利用光、热、水及生物资源养殖小龙虾,不仅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还可保持土壤肥力,维持生态平衡,形成互利共生复合生态农业系统。随着近年来,虾稻种养模式在全国推广,虾稻种养区面积不断增加,与虾稻种养模式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种养技术、对土壤环境的影响方面,利用农业遥感技术高效、快速、准确识别大面积的虾稻种养区领域少有学者研究。借助遥感技术反演虾稻田,获取面积、空间分布等信息能延伸农业遥感应用领域,能补充作物遥感分类研究,促进精准农业的发展。分析虾稻种养区时空演变规律,对农户选择虾稻种养区、企业掌握小龙虾产业发展态势、政府制定相应的管理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深入挖掘虾稻种养区演变的驱动力,能够归纳主要因素,为虾稻种养模式推广提供指导和理论支撑。因此,本文以运粮湖管理区为研究区,利用Sentinel-2卫星遥感数据,构建2016~2019年全年度的时间序列遥感数据,得到虾稻田年际光谱变化规律,提取原始光谱特征、植被指数特征和纹理特征结合生成混合光谱图像,利用随机森林分类算法,识别研究区年度虾稻田分布区域,揭示其时空演变规律,结合研究区实地农户问卷结果和社会经济、区位数据,探究虾稻田时空演变的驱动因素,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运用Sentinel-2时间序列遥感图像,提取遥感光谱2个植被指数特征、1个土壤指数特征、1个水体指数特征和10个纹理特征,与13个原始光谱融合为有27个特征光谱的混合光谱数据,利用随机森林算法,能够有效地对研究区虾稻田、纯稻田、水域、建筑物、农村道路/田埂、其他6种主要土地利用类型解译分类,分类结果总体精度在78.06%~95.61%之间,Kappa系数均在0.71~0.94之间,从而准确提取虾稻种养区面积和时空分布变化情况。(2)研究区2016~2019年虾稻田时空演变特征是:面积数量上逐年增加,2018年增长最快,与上一年相比面积增长了 22.39%,2019年虾稻田总面积占运粮湖管理区土地面积的64.62%;空间布局变化明显,自东北向西南扩张,逐渐占据除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外的耕地,受行政区域形态影响,虾稻田主要分布在北部和东部。(3)研究区2016~2019年除虾稻田外的5种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时空演变特征是:纯稻田面积逐渐减小,至2019年面积占管理区总面积的1.97%,空间上随虾稻田的增加从东北向西南逐渐减少,分散于虾稻田周边;水域面积先增加后减少,至2019年面积占管理区总面积的2.49%,始终占据在公园池塘,少量水产养殖池塘分布于东南角;建筑物面积平稳增长,至2019年面积占管理区总面积的13.43%,主要分布于管理区镇域中心,农村居民点沿道路呈一字型分布,小型田间管理建筑散落;农村道路/田埂面积逐年减少,至2019年面积占管理区总面积的15.06%,布局变化微乎其微,呈网格状分布;其他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先增加后减少,主要分布于运粮河沿岸和管理区东南部。(4)研究区2016~2019年虾稻种养区时间演变规律的驱动因素主要有:从市场需求方面分析,小龙虾市场需求、前景与产业链的形成推动虾稻种养模式的推广;从经济效益方面分析,微观上农户受经济效益驱动,纷纷从事虾稻种养,我国虾稻种养小龙虾产业整体经济效益,从宏观上驱动农户选择虾稻田养殖;从国家政策支持方面分析,国家“精准扶贫”政策支持虾稻种养产业发展,地方政府政策落实与虾稻种养模式技术推广,也促进了虾稻养殖业的发展;从自然因素分析,地形条件和水质条件是影响虾稻田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从区位因素分析,虾稻种养区外部交通区位因素直接影响虾稻田日常田间管理和小龙虾销售运输,研究区内部土地利用区位因素也间接影响虾稻田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