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幽门螺杆菌临床菌株对人胃黏膜细胞系GES-1基因表达谱影响的研究

来源 :中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zais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胃癌的发生率在各类恶性肿瘤中位居第二,是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疾病。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人群中具有较高感染率的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 pylori)与胃癌的关系已受到广泛关注。流行病学证实,H.pylori慢性感染是导致胃癌的重要危险因素,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感染人群患胃癌的危险比非感染者高4倍。大多数研究表明在“慢性胃炎—胃粘膜萎缩—肠化生—异型增生—胃癌”这一癌变模式中,H. pylori可能起着先导作用。1998年Watanabe等首次报道H. pylori感染的蒙古沙土鼠可发生胃癌,这是H. pylori感染可诱发胃癌的直接证据。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正式将H. pylori列为胃癌的Ⅰ类致癌原。但H.pylori引起胃癌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胃癌的发生是一个多病因、多阶段的过程,感染H. pylori后,其结局可能发生慢性胃炎,也可能发展为胃癌。提示不同的菌株可能对胃黏膜上皮细胞产生不同的影响,导致不同程度的疾病发生。本实验选用临床分离自胃癌、胃炎患者的菌株各10例分别和GES-1细胞以不同浓度比例共培养,12h、24h和48h后分别收获细胞,进行MTT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分离自胃癌患者胃黏膜的H.pylori菌株较分离自胃炎患者胃黏膜的菌株对GES-1细胞在增殖方面的影响更具显著性,低浓度菌液可不同程度地促进细胞增殖,高浓度菌液则抑制细胞增殖活性,并且随着时间延长,低浓度菌液促细胞增殖活性逐渐升高,高浓度菌液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也越发明显。不同疾病来源的H.pylori菌株均会引起胃黏膜上皮细胞凋亡率增加,但组间差异无显著性。随着时间的延长和细菌浓度的提高,H.pylori菌株促胃黏膜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越发显著。分别挑选出对GES-1细胞的增殖影响最显著和对细胞增殖影响最小的两株H.pylori菌株,分别和GES-1细胞共培养,收获细胞后提取RNA产物与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杂交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H.pylori:感染GES-1细胞后引起胃黏膜上皮细胞基因表达谱广泛地改变,这些差异表达基因与细胞周期、细胞骨架和运动、细胞凋亡、信号转导、物质和能量代谢等过程有关。筛选出一些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基因,如ETS1、JUN、JUNB、CLDN1、CXCL2、IRAK2、NUPR1、STC2、TP53BP1、TNFAIP3、TRAF1、DI02、ST13以及SR蛋白家族,发现差异表达基因参与了多条信号通路的组成,为下一步的基因表达验证和生物学功能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
其他文献
目的:传统的中国草药穿心莲内酯(Andrographolide)在科研和临床中已证实拥有很强的抗炎活性及治疗变态反应性的肺部炎症的潜力。在目前的研究中,我们通过测定穿心莲内酯治疗后的小鼠气道反应性、气道及周围炎症细胞程度、免疫荧光与免疫印迹实验中核因子(nuclear factor-kB, NF-κB)在肺组织内的表达,进一步研究是否穿心莲内酯可以抑制变应原诱导的气道炎症、气道高反应性以及对核因子
目的:测定高血压急症患者神经内分泌因子(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及免疫指标(白细胞介素6,IL-6;免疫球蛋白G,IgG;补体3,C3),探讨神经内分泌系统及免疫系统在高血压急症患者中的变化
研究背景探讨红细胞增殖分化调控的分子机制,可望为探讨红细胞疾病的发病机理及其防治提供新途径人体内红细胞的数量与骨髓红细胞的增殖、分化密切相关。在生理情况下,红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