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再现与国族认同:许鞍华电影研究(1990-2017)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tlj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研究香港导演许鞍华在1990年代以来的电影中对国族身份认同的建构与呈现,并试图揭示电影中所包含的历史化阐释路径。20世纪90年代作为中国当代历史的重要分期,一方面可作为全球化条件下对社会主义现代性的考察与塑造,另一方面也成为划分革命世纪和后革命世纪的历史分期,本文将运用历史分析的方式揭示并阐释这一时期相关电影所蕴含的复杂历史身份认同。本文的工作方法主要以霍米·巴巴的“身份认同”概念作为全文的界定与起点,聚焦于詹姆逊提出的“历史化阐释”路径中的三个主要问题:一、历史的再现问题——实质上是叙事的问题,可以用来再现历史的任何叙事框架的充足性问题;二、与此相关的历史叙事中的“人物”问题——更准确地说,是社会阶级地位问题,以及它在这种集体的历史叙事中作为“历史主体”的可行性;三、基于前两者之上的、具体的第三世界历史与阶级文本呈现的寓言问题——即第三世界文本中的政治隐喻与民族寓言。以此对《客途秋恨》(1990)、《女人,四十。》(1995)、《男人四十》(2001)、《姨妈的后现代生活》(2006)、《天水围的日与夜》(2008)、《桃姐》(2012)、《黄金时代》(2014)、《明月几时有》(2017)等八部电影进行解读,达成对影片中“政治无意识”的挖掘与呈现。本文主体部分第一章阐述《客途秋恨》中历史的意识形态作用与乌托邦冲动的双重功能,并以风景与个人记忆作为“中介”,揭示《男人四十》、《女人,四十。》、《姨妈》中呈现的香港与中国内地特殊历史时期的历史再现问题;第二章通过“可塑性”的概念阐述《女人,四十。》、《姨妈》、《天水围的日与夜》、《桃姐》四部电影中可感知的阶级表述,并揭示其中“边缘化”作为“意识形态素”在中国内地与香港产生的政治共鸣与阶级意识;第三章通过细读《黄金时代》与《明月几时有》,讨论在全球化与殖民历史的语境中,“第三世界寓言”观照下影片的历史维度与超越性身份体验。通过三个章节的论证,本文试图说明,许鞍华1990年代以来电影中折射出的政治身份认同,是在对于中心有一定张力与滑动的经验差异下,在同一个完整中国的感观与情感上完成的身份叙述与国族认同。
其他文献
土地增值税,作为我国税收的重要的组成部分,起着调节不动产市场交易形成的收入差距的作用,特别是近段时间以来,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兴起,房产和土地的价格猛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由于土地增值税采用超率累进税率,增值额越多,税率就越高,企业的利润受到的影响就越大,因此土地增值税往往成为房地产交易市场卖方的痛点,特别是房地产开发企业。在税收征管实践中,土地增值税难以足额按时入库的现象十分突出,这是由于征纳双方信
本文主要研究人机工程学在公交车驾驶室设计中的应用,从人机工程学的角度对驾驶室作业空间设计、座椅设计、人机界面设计等进行研究,以期达到使公交车司机驾驶更加舒适、安全、
中秋节,民间俗称仲秋节、八月节、月夕、团圆节。而此一年一度大节的起源众说纷纭;赏月、吃月饼、祭月神等习俗也不一而足;有关嫦娥奔月、月兔捣药等传说故事,更使得中秋月蒙上一
股票市场是一个动态的、非线性的高噪声系统,由于受到政治因素、经济状况以及投资者预期等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股票价格的变化往往具有非线性、不可持续的特点。与此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传播系统的升级,事件被反应到股票价格上所需的时间越来越短,这导致了股价对相关事件的反应更加灵敏,波动频率更高。但是由于具有获得高额回报的可能性,股票市场一直是金融学、工程学以及数学等学科领域关注的市场。随着科学技术的
【正】 一个时期以来,弗洛伊德的“人性论”、尼采的“唯意志论”、孔德的“实用主义”、萨特的“存在主义”等西方哲学理论和人生价值的消极方面大肆泛滥,严重地腐蚀着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