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学文化学派代表学者安德烈·勒弗菲尔(André Lefevere)认为,意识形态(ideology)、诗学观(poetics)以及赞助人(patronage)三大因素对于译者具有深刻影响,直接作用于他们的翻译选材、翻译方法以及翻译目的。本文以安德烈·勒弗菲尔意识形态对译者的宏观影响为理论背景,着力探讨严复、林纾、鲁迅三位译坛巨擘是如何在水深火热的近代中国开展翻译事业并取得杰出成就的。 作者依照翻译史研究方法,搜寻例证,定性分析三位大家在翻译选材、翻译方法和翻译价值上体现出的共性。该论文拟回答两个中心问题:1.中国近代社会是如何影响三位译者的;2.在近代社会意识形态的作用下,三位译者在翻译选材、翻译方法和翻译价值上体现何种共性。作者在辩证分析地时候,注意到取材的广泛性和代表性,力求客观、公正地对三位译者进行剖析和评价,特别比较分析他们的共性。 研究显示,三位译者在翻译选材上呈现出多处相似点:如都倾向于选择能够开启明智、动摇中国近代封建思想和推动社会发展的西方先进小说和文章。多数翻译著作的确给中国近代社会带来了较大冲击,教化了民众,启迪了思想。他们的很多译作依旧是今天译学研究的热点,也有相当一部分译作仍被视为圭臬;在翻译方法上,严复、林纾和鲁迅多根据自己的翻译目的采用编译、改译、删译等创造性叛逆(creative treason)方法进行翻译活动。这其中暗含的是三位翻译家,同时也是作为社会思想家、改革家,内心迫切的社会改革愿望,他们希望通过翻译作品来渗透自己的主观愿望,以获得期望的效果;与此同时,三位译者的翻译价值观也呈现出趋同性:推动社会发展。他们的译作在一定程度上让民众和社会产生了诸多改变,如撼动了封建思想、道德体系,注入了新思潮、新活力。除此以外,在推动中国文学发展上,这些翻译作品也功不可没。他们的很多译著按照西方小说结构、模式行文,更有译者采用白话文行文,深刻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发展,也给中国语言文字带来了一股春风,加速了白话文变革,这些都是他们的翻译价值共性。通过探讨,我们可以相信社会意识形态对于译者具有较大影响,这也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自然辩证法所蕴含的哲理。 本论文在翻译学研究框架下选取三位代表者对近代翻译史进行探究,以小见大、例证详实、研究方法严谨、结果真实可靠。作者希望本论文的研究结果能够更好地促进翻译史教学和研究,为创立有中国特色的翻译学研究做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