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5.12”地震中,形成了大量的地质灾害,而滑坡-碎屑流由于其超远的位移、运动速度快,往往能够引发灾难性的后果,造成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本文分析了相关的滑坡—碎屑流,并以青川县赵家山滑坡-碎屑流为素材,通过现场调查分析、钻探等工作手段,对赵家山滑坡—碎屑流的特征、危害性进行了分析、研究。赵家山滑坡-碎屑流位于四川省青川县七佛乡,根据其运动特征及分布位置,滑坡分为滑源区和冲击阻挡区、抛射运动及堆积区,体积约4.11×105m3。灾害体宽约100m,从后缘到前缘约1000m,在“5.12”地震后两小时后发生滑动。滑坡-碎屑流整体呈一不规则形状,按照形态可分为滑源区、冲击阻挡区、抛射运动及堆积区。滑坡-碎屑流发源于滑源区;滑塌后在在其下侧冲击,但受到前方鼓丘山体阻挡改道,从而形成冲击阻挡区;而后由于地形地貌等原因从而运动、堆积形成抛射运动及堆积区。赵家山滑坡-碎屑流在“5.12”地震的强烈震动效应的先决条件下,在其特殊的地形条件下形成的,滑源区顶端与堆积区最前缘高差约390m。本文基于现状不仅对残留体边坡稳定性进行定量分析评价,还对滑坡-碎屑流次生灾害链进行了分析评价。根据地质灾害防治的指导思想与防治原则,并结合灾害的发生条件、活动特点、危害状况及灾害体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在综合考虑工作量、施工安排、资金投入、防治效果等方面的基础上,提出治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