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传感器阵列的CO和H2S气体检测系统研究

来源 :中国计量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ylyl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石油、化工、煤炭和汽车等工业的迅速发展,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环境气体的状况越来越受到关注。环境污染所带来的危害已逐渐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生活,因此有毒气体检测技术的研究对环境治理、监控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前景。一氧化碳和硫化氢是比较常见且危害比较大的有毒气体,对它们的混合气体进行检测,传统的基于单气体传感器的方法往往需要多台仪器或仪表,基于传感器阵列的电子鼻结构复杂且价格昂贵,难以普及。为此,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传感器阵列的气体检测系统,可以实时实现混合气体中CO和H2S浓度的检测。通过分析研究单气体传感器敏感特性,设计了基于传感器阵列的CO和H2S气体检测系统。该系统以AT89C51单片机作为控制核心,用MQ135、MQ136、TGS2602三路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气体传感器组成传感器阵列对混合气体进行信号采集,然后连接由运算放大器LM324构成的电压跟随电路,经过A/D转换器TLC2543将采集的模拟信号数字化,输入到单片机,利用单片机对信号进行数字滤波、降噪等处理,再通过串行通信接口与PC机进行通讯连接,在PC机上用LabVIEW设计了上位机软件,实现数据的显示、存储和分析,最后利用BP神经网络算法对测试数据进行定性定量识别。该系统采用了单气体传感器对混合气体中有毒气体单敏感性和多敏感性相结合的交叉方法,省去了气体定性识别的步骤,可以直接进行定性定量识别,系统结构简单。根据软件需求,采用模块化程序设计的思想,设计了气体检测系统的单片机软件和PC机软件(应用系统软件)两部分。单片机软件用于支持气体检测系统硬件系统,由C语言实现,完成单片机系统的控制、计算、I/0操作和通信等功能。PC机软件由LabVIEW实现,包括一个图形用户操作界面,可以方便的控制单片机系统,实现接收数据、图形化显示数据、处理数据等功能。每个模块进行独立的开发、调试,最后根据系统的总体框架和模块之间的关系进行组合,从而增强了系统的可移植性、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本研究设计的气体检测系统由计算机实时控制,完成了相应的软硬件设计后进行了实验验证,系统电路可以正常工作,且BP神经网络的训练成功证明了整个设计的可行性及合理性。本设计采用的硬件结构以单片机为基础,可以作为电子鼻和其他气体传感器技术研究的试验平台,也可以加以完善,成为实用产品。
其他文献
决策支持系统是一种高度灵活,且具有良好的交互性,用于非结构化决策的信息系统技术,DSS将决策支持系统与决策者联系在一起,并且通过信息技术提供特定的支持功能.决策支持系统
近年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相随而来的则是交通流量的迅速增加,交通堵塞、交通事故、空气污染等现象相应恶化.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智能运输系统,是
无线传感器网络WSN(Wireless Sensor Networks)不同于传统的网络,它是由许多传感器节点自组网络形成的,并广泛的被应用在军事,环境,家居等各个领域。每个传感器节点都具有低成本,
利用PCI总线技术和LabVIEW开发平台开发一套用于某图像处理系统的测试设备,采用LabVIEW编写上位机的人机交互界面。该图像处理系统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为图像自动跟踪器、红外
自动控制学科在理论与工程实际中的迅猛发展要求自动控制教学能够适应和跟随先进控制理论和先进控制技术的发展.论文在介绍国内外自动控制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现有的教学
该文在分析和处理原始资料的基础上,通过聚类分析并参考专家经验及先验知识,成功地构建了建模样本特征,使借助855维数据描述的原始样本转变为由40个有效特征描述的建模样本,
设备网(DeviceNet)是由Allen-Bradley公司设计的一种基于CAN技术的低成本、高性能现场总线网络. 该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对基于设备网的智能阀控制器接口的开发.开发的过程包
该文开发的邮件自动分拣与自动登单系统就是利用网络技术来改善实际系统的一个典型事例.该系统是计算机技术、控制系统和管理科学相结合的一个实时系统.该文结合沈阳邮政通信
研究外电场作用下的细胞膜电压的变化规律是当前的一个热点.以往建立的细胞膜电压模型没有考虑细胞自身的膜电压和动作电位,而只是将细胞看成一个普通的物理模型,这种物理模
在交流调速系统中实现数字化控制,并将自适应控制与现代先进控制方法相结合,提高系统的鲁棒性,是交流传动自动化的发展趋势。直接转矩控制新颖的控制思想、简捷明了的系统结构、优良的静动态性能在交流传动中受到了普遍关注和迅速发展。 在本文直接转矩控制中,控制结构分低速和高速阶段。提出了采用基于自适应磁链观测器的圆形磁链控制方式。针对电机在高速时对圆形磁链响应慢,开关频率高的缺点,提出采用U-I模型的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