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肇事逃逸相关问题研究

来源 :天津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_z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人们的生活节奏逐步加快,私家车人均保有量上升,从而加大了交通事故发生的风险。随着交通事故数量的不断攀升,交通肇事罪逐渐成为我国司法实践关注的焦点,交通肇事者的肇事后“逃逸”行为更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因为该种行为不仅使受害者面临重伤乃至死亡的风险,还加大了责任认定及后续工作的处理难度,是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一颗毒瘤。但是,现阶段我国关于“逃逸”行为及“因逃逸致人死亡”行为间的界限尚不明晰,理论界存在较大争议,也因此加大了司法认定的难度。因此,本文拟以“交通肇事逃逸相关问题研究”为主题,多角度探析交通肇事逃逸及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行为。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阐述:首先,由交通肇事逃逸行为作为切入点,分别分析“逃逸”一词的字面含义及刑法学内涵,简单列举了关于“逃逸”行为在刑法学界存在的几种理论争议点并发表了自己的观点。除此之外,从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法律性质的角度分析,将其认定为一种典型的不作为犯罪,认为其违反的是及时积极救助被害人的法律义务。当然,笔者还分别从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两个角度深入剖析了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法律构成要件。其次,我国现行刑法中对两处“逃逸”的概念并未进行明确的界定,为了明确区分这两档逃逸,笔者拟从交通肇事“逃逸”与“因逃逸致人死亡”这两个角度分别展开进行论述。其中,关于第一档“逃逸”,分别从其作为定罪情节与量刑情节的两个角度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从而得出应当遵循禁止双重评价的法律原则的结论。而在对“因逃逸致人死亡”具体展开时,则主要选取了其中的法律内涵,认定前提,行为人的主观心态以及因果关系的角度进行论述,推导出何种情形下肇事行为人才需要对受害人的死亡结果负责,从而为司法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提供了明确的参考依据。此外,从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共同犯罪的角度进行探析。一方面,引入了现在在刑法中与2000年《解释》中对共犯问题的界定存在的矛盾之处,分析作为过失犯罪之首的交通肇事罪中的指使者究竟能否成立该罪的共犯;另一方面,明确观点指出交通肇事罪中不应当存在共同犯罪,同时,对《解释》的观点进行评析,进而深层分析指使逃逸者的行为。最后,列举出了其他几个国家针对交通肇事逃逸行为方面的法律制度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行了评析,在学习这些国家立法的基础之上,为我国交通肇事罪的完善提供了可行性的立法建议,主张在我国设立交通肇事逃逸罪。
其他文献
药房为医院面向社会的窗口,为医院实现创收的重要途径之一,医院需加强药剂师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专业服务水平,针对医院存在的问题,行相应的加强药房管理力度、发挥信息化技
滚动轴承是高速列车上容易受损的关键零部件,也是旋转机械上的重要零部件。由于长期工作在高速、重载的工况下,零件之间的接触应力使得滚动轴承容易出现故障。轴承一旦发生故
目的:探讨小剂量地塞米松治疗新生儿胎粪吸入性肺炎过程中,对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2010年1月-2012年8月我院收治的新生儿胎粪吸入性肺炎患儿5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
卤醇脱卤酶不仅可以催化污染环境的有机卤化物的分解,从而降低其污染性,而且可以催化合成许多药物的中间体,在手性药物合成方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不过目前数据库中只有6种此
当管输原油含气时,其气体以分散相散布在液体中,使混合介质的介电常数减少,导致仪表输出电压变小。在给出含气率测量方法的基础上,介绍了标定试验的试验过程,试验结果解释了
全球化、城市化进程与信息技术革新等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发展潮流直接威胁着少数民族语言安全与文化安全,致使少数民族母语地位的下降速度加快,文化多样性损失严重,本文基于
幼儿早期教育是一种全方位的教育.在时间上,提前进行科学教育;在内容上,进行包括生理、心理、认知及社会性等方面的教育;在方法上要注重教育的科学性、规律性和个别差异性.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