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以住院银屑病病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多元统计分析,探讨腐败血液质型银屑病与血象有无关联,并对腐败血液质理论初步给予科学依据及该病诊断其预防复发奠定基础。方法:选择2015年2月-2015年12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186例银屑病患者,分为腐败血液质组、非腐败血液质组,选择在医院就诊的健康体检人员为健康对照组(50例)。对患者进行下列项目检查,血液细胞学检查:白细胞(WBC)、嗜碱性粒细胞(BASO#)、嗜酸性粒细胞数目(EO#)单核细胞(MONO#)、淋巴细胞数(LYMPH#)、中性粒细胞数(NEUT#)、嗜碱性粒细胞比率(BASO%)、嗜酸性粒细胞比率(EO%)、单核细胞比率(MONO%)、淋巴细胞百比率(LYMPH%)、中性细胞比率(NEUT%)、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平均血红蛋白量(MCH)、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分布宽度(RDV-SD)、RDV-CV、血小板(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对各项检验项目结果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探讨银屑病及腐败血液质型银屑病与血象有无关联。结果:总银屑病组分析:白细胞数目、嗜碱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比率、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比率、单核细胞、单核细胞比率、淋巴细胞数目、淋巴细胞比率、红细胞、血红蛋白、RDW-CV、平均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血小板压积、平均血小板体积、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中性细胞数目、中性细胞比率、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平均体积、红细胞分布宽度、血小板分布宽度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腐败血液质型银屑病组分析:白细胞数目、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数、嗜碱性粒细胞比率、嗜酸性粒细胞比率、单核细胞比率、淋巴细胞比率、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RDW-CV、血小板、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压积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中性细胞数目、中性细胞比率、红细胞平均体积、红细胞分布宽度、血小板分布宽度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非腐败血液质型银屑病组分析:白细胞数目、嗜酸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比率、嗜酸性粒细胞比率、单核细胞比率、红细胞、血红蛋白、平均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分布宽度、RDW-CV、血小板、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压积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中性细胞比率、红细胞平均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翻阅大量临床资料、相关学术研究,以及对实验室数据的整理,证明银屑病维吾尔医发病分型循序为腐败血液质型、异常粘液质型、异常黑胆质型、异常胆液质型银屑病。通过对其实验检测特点的调查研究,探讨了腐败血液质型银屑病与血象有关联,并腐败血液质维吾尔医理论初步给予了可靠的科学依据,为下一步的研究提供基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