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语言最本质之功能,外语教学之目的所在当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进行交际之能力,即,能以口头及书面语表情达意。改革开放致使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持续、快速、深入发展、走向世界之目标对人才的要求发起了新的挑战,英语交际能力首当其冲。尤其英语口头交际能力之备受关注,可谓前所未有。然而,由于传统模式及应试教育之深远影响,我国以往的英语教学多是以培养学生语言知识为主,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大为忽视,因而大多学生虽在学习英语上耗精历时,然而直至大学毕业,依然口焦舌拙,无法用英语进行基本的交流,距国家、社会之要求更相去甚远。对此现象,许多语言学专家依然归诸于语言教学模式其本身。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新起源于英美国家70年代的交际教学法就倍受推从,以改革由中国历来传统的以老师为中心、以语法为导向的外语教学模式所导致的“哑巴”英语局面。然而近十余年来,尽管教学大纲与教材编写一再改革,有关教育部门三令五申,一再呼吁重视培养学生英语口语能力,以满足国家改革开放对此类人才的迫切需求,但其效果似乎微乎其微。于是乎不少人认为交际语言教学法在中国不具可行性,不适合中国之国情。但笔者对此观点所见不一,于是以此为题,立撰本文,以据理力争,主张从其主客观根本原因入手,清除障碍,力图使交际教学法得以有效推从,以改变中国学生“哑巴”英语之局面。全文共分五章,在第一章作者首先从语言的交际功能出发,充分阐述了采用交际语言教学法、提高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对学生个人、社会发展以及对改革中国英语教学的重大意义。其次,在第二章,作者从交际语言教学法理论的起源出发,回顾了该教学法的产生和发展状况,介绍了该教学法的理论构架,基本特点,及其在课堂教学中的适用原则。在第三章,笔者通过数据调查与分析,了解不同专业水平和教学经验的教师对交际语言教学法的认识和态度以及应用程度,从而得出,教师之教育价值理念及理论知识水平才是影响其实施教学革新的内在根本因素。主观意识决定客观结果,教师对交际教学法的教育理念的增强及其知识水平和应用方法的掌握必然致使其克服种种环境因素之局限,有效变革其教学模式。此外本章中,笔者也通过针对学生的学习要求、愿望、课堂口语练习状况及其对该教学法的认识和态度等所做的问卷调查,分析了长期以来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第四章,笔者提出对教师进行交际教学法的在职培训、改革考试模式、克服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