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信息化的持续推进与发展,要求教师对技术的教学应用从浅表走向深度融合,实现课堂教学变革与创新,实现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教师的融合素养是教师将信息技术恰当用于教学的理解力和实践力,是信息化背景下教师教学观念与实践技能的综合体现,是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必备素养。评价作为行为的导向和价值的引导,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转变和创新的关键问题。对教师的融合素养进行评价,为教师的技术应用提供诊断工具和价值引导,可以促进教师的教学反思,为管理者提供组织与规划的决策依据,为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变革与专业发展提供支持。本研究针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转型的需求,对教师的融合素养进行评价。教学作为一种专业实践,对教师的专业度评价需要衡量其行为带来的变化的价值,尤其教学转型期,价值取向的变动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因此,对教师的融合素养进行评价不仅仅是教师对技术应用熟练度的掌握,更需要关注教师信息化教学行为的价值取向。但目前,对教师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能力的评价主要从技术的角度出发,缺乏教学本位以及对教学转型规律与特征的考量,虽然评价中有内隐的价值导向,但针对性不强,容易导致价值观评价与教学行为评价的脱节。研究针对信息化教学转型的需要,立足于教学本位,围绕“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核心教学理念,展开融合素养的内涵研究,并结合教育学、心理学相关理论,以及相关评价工具研究,开发教师融合素养评价工具,进而将其应用到教师群体画像上,分析教师融合素养发展的群体特征,构建教师的融合素养长效发展机制,助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转型与专业素养的发展。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创新如下:(1)构建教师融合素养概念模型为突出转型时期的观念转变与技术赋能特征,同时体现融合的程度与转型的教学观念倾向,研究在梳理信息技术对教师素养发展的影响,以及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融合素养的价值取向后,以“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论指导,分析信息技术背景下融合素养的内涵,并基于变革的“渐进论”和素养的冰山结构模型,提出包含“以教师为中心”、“以学习者为中心”两种教学观念,以及“技术赋能教学优化”、“技术赋能教学转变”两类技术应用行为的教师融合素养概念模型,进而从“以教师为中心”、“以学习者为中心”两类价值观的关系,以及观念、教学设计、教学活动的层级特征上进一步分析融合素养的特征与结构关系,并在相近概念的对比分析中进一步阐述融合素养的内涵。(2)开发教师融合素养评价量表教师教学转型过程中,教学理念与价值观往往是多元共存的,教师是在多元价值的矛盾统一中逐步成长的,其观念与行为的协调性也往往是评价教师转型成功、专业能力趋于成熟的标志。因此,本研究将从教学观念的价值倾向、技术赋能的倾向,以及两者之间协调性来评价教师的融合素养的发展特征。对教师融合素养评价工具的开发,本研究基于教学转型的基本特征,根据观念与行为发展的一致性和异步性,构建以方法和策略为中介的教师融合素养发展模型,进而提出分层分级的四维融合素养评价模型。然后,根据活动理论、建构主义学习论、认知主义学习论,构建具体的测量模型与评价指标,结合相关研究拟定初始量表,进行信效度检验和指标的调整,用层次分析法对四个维度进行赋权,得到融合素养的测量工具与计算方法,在正式量表发布后进行二次信效度检验,双重验证融合素养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3)教师融合素养评价应用研究研究将制定好的融合素养评价工具应用于中小学教师群体,得到教师群体融合素养发展的整体特征,进一步运用聚类分析为教师群体分类,根据教师融合素养的发展特征将教师分为保守型、矛盾型、均衡型、转变型四类,并分析了每一类的融合素养发展特征。本研究根据教学转型的规律来诊断教师的融合素养,构建教师群体画像,可以清晰地掌握教师在信息化教学转型过程中所处的位置和特征,通过融合素养各维度的得分,诊断教师转型时不同观念及技术应用的价值倾向、发展程度,通过观念与技术应用之间的矛盾程度,诊断教师在发展融合素养、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转型过程中的主要矛盾,以提供更加准确、科学的个性化支持。(4)教师融合素养的多元协作发展机制研究针对教师融合素养的群体特征,不同群体教师的优势、劣势,以及差异化需求,制定差异化的发展机制,能更精准地为教师的融合素养发展提供个性化支持。对此本研究同时采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来探索不同群体教师融合素养发展的影响因素和个性化需求。先梳理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行为影响因素相关历史文献,总结了主要的影响因素。然后,选择融合素养发展特征不同的教师开展深度访谈,探索保守型、矛盾型、均衡型、转变型教师技术应用行为的影响因素差异,以及需求差异。研究基于教学转型的特征,以教师画像的四类群体为例,构建差异化的教师融合发展机制,以助力教师融合素养长期发展,助力教师专业共同体的形成,促进信息技术赋能下教学转型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