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学转型背景下的教师融合素养评价研究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rbarax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信息化的持续推进与发展,要求教师对技术的教学应用从浅表走向深度融合,实现课堂教学变革与创新,实现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教师的融合素养是教师将信息技术恰当用于教学的理解力和实践力,是信息化背景下教师教学观念与实践技能的综合体现,是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必备素养。评价作为行为的导向和价值的引导,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转变和创新的关键问题。对教师的融合素养进行评价,为教师的技术应用提供诊断工具和价值引导,可以促进教师的教学反思,为管理者提供组织与规划的决策依据,为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变革与专业发展提供支持。本研究针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转型的需求,对教师的融合素养进行评价。教学作为一种专业实践,对教师的专业度评价需要衡量其行为带来的变化的价值,尤其教学转型期,价值取向的变动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因此,对教师的融合素养进行评价不仅仅是教师对技术应用熟练度的掌握,更需要关注教师信息化教学行为的价值取向。但目前,对教师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能力的评价主要从技术的角度出发,缺乏教学本位以及对教学转型规律与特征的考量,虽然评价中有内隐的价值导向,但针对性不强,容易导致价值观评价与教学行为评价的脱节。研究针对信息化教学转型的需要,立足于教学本位,围绕“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核心教学理念,展开融合素养的内涵研究,并结合教育学、心理学相关理论,以及相关评价工具研究,开发教师融合素养评价工具,进而将其应用到教师群体画像上,分析教师融合素养发展的群体特征,构建教师的融合素养长效发展机制,助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转型与专业素养的发展。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创新如下:(1)构建教师融合素养概念模型为突出转型时期的观念转变与技术赋能特征,同时体现融合的程度与转型的教学观念倾向,研究在梳理信息技术对教师素养发展的影响,以及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融合素养的价值取向后,以“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论指导,分析信息技术背景下融合素养的内涵,并基于变革的“渐进论”和素养的冰山结构模型,提出包含“以教师为中心”、“以学习者为中心”两种教学观念,以及“技术赋能教学优化”、“技术赋能教学转变”两类技术应用行为的教师融合素养概念模型,进而从“以教师为中心”、“以学习者为中心”两类价值观的关系,以及观念、教学设计、教学活动的层级特征上进一步分析融合素养的特征与结构关系,并在相近概念的对比分析中进一步阐述融合素养的内涵。(2)开发教师融合素养评价量表教师教学转型过程中,教学理念与价值观往往是多元共存的,教师是在多元价值的矛盾统一中逐步成长的,其观念与行为的协调性也往往是评价教师转型成功、专业能力趋于成熟的标志。因此,本研究将从教学观念的价值倾向、技术赋能的倾向,以及两者之间协调性来评价教师的融合素养的发展特征。对教师融合素养评价工具的开发,本研究基于教学转型的基本特征,根据观念与行为发展的一致性和异步性,构建以方法和策略为中介的教师融合素养发展模型,进而提出分层分级的四维融合素养评价模型。然后,根据活动理论、建构主义学习论、认知主义学习论,构建具体的测量模型与评价指标,结合相关研究拟定初始量表,进行信效度检验和指标的调整,用层次分析法对四个维度进行赋权,得到融合素养的测量工具与计算方法,在正式量表发布后进行二次信效度检验,双重验证融合素养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3)教师融合素养评价应用研究研究将制定好的融合素养评价工具应用于中小学教师群体,得到教师群体融合素养发展的整体特征,进一步运用聚类分析为教师群体分类,根据教师融合素养的发展特征将教师分为保守型、矛盾型、均衡型、转变型四类,并分析了每一类的融合素养发展特征。本研究根据教学转型的规律来诊断教师的融合素养,构建教师群体画像,可以清晰地掌握教师在信息化教学转型过程中所处的位置和特征,通过融合素养各维度的得分,诊断教师转型时不同观念及技术应用的价值倾向、发展程度,通过观念与技术应用之间的矛盾程度,诊断教师在发展融合素养、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转型过程中的主要矛盾,以提供更加准确、科学的个性化支持。(4)教师融合素养的多元协作发展机制研究针对教师融合素养的群体特征,不同群体教师的优势、劣势,以及差异化需求,制定差异化的发展机制,能更精准地为教师的融合素养发展提供个性化支持。对此本研究同时采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来探索不同群体教师融合素养发展的影响因素和个性化需求。先梳理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行为影响因素相关历史文献,总结了主要的影响因素。然后,选择融合素养发展特征不同的教师开展深度访谈,探索保守型、矛盾型、均衡型、转变型教师技术应用行为的影响因素差异,以及需求差异。研究基于教学转型的特征,以教师画像的四类群体为例,构建差异化的教师融合发展机制,以助力教师融合素养长期发展,助力教师专业共同体的形成,促进信息技术赋能下教学转型与创新。
其他文献
古诗词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情怀的重要载体。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古诗词教学,需以诗歌作招引,以文化为旗帜,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带领学生领略诗词中的激昂文字,以此激发学生的古诗词学习兴趣,拓展其见闻见识,丰富其内心情感和人文情怀,为后续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是我国优秀文化的深厚积淀,体现了隽永的文化魅力,被赋予了卓越的教育价值。随着国家对保护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不断重视,以教育平台为载体的新型教学课程被不断创新和应用。尤其在小学合唱教学开展中,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得到了全新呈现,形成新的文化表达方式。因而在本文中,笔者对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合唱教学中的渗透和融合进行了深入分析,从相关意义和方法两个层面进行剖析,为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合
<正>情境教学是一种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方式,在实际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情境教学对语文教学的价值和意义,积极地开展情境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文,逐渐提升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一、联系实际,创设情境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在文本的选择上更加贴近学
期刊
<正>转变思想观念,树立"企兴我荣"意识。由于企业宏观生存环境和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比以往更快,范围更广泛,对企业管理创新、科技创新活动的要求因而更加紧迫。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要努力搭建员工创新平台、大力宣传员工创新事迹,广泛开展扎实有效的创新创建活动,通过创建创新工作室,加快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创新、管理创新步
期刊
临沂市是山东省常住人口和老年人口最多的行政区域,人口老龄化呈现加速发展趋势。然而,临沂市养老事业发展面临着社会保障程度总体偏低、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社区养老体系不健全、养老机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农村老人养老困难多等问题和挑战。为此,应当强化政府养老服务兜底保障功能,加强家庭养老服务支撑,完善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优化调整养老机构功能结构,扩大普惠性养老服务供给,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加强养老服务人力资
中国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由于将经济增长作为主要追求的目标,因而在发展过程中忽视了发展质量,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逆城市化的现象。为了能够更好进行绿色经济发展水平和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协调关系研究,分别构建了绿色经济发展水平和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及耦合协调度模型,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来进行评价指标体系的信度和效度检验。该模型发现绿色经济发展水平及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都有了显著的提升,但是存在着
为评价热带玉米品种萌发期的抗旱性,以12个广西玉米品种为供试材料,用15%浓度的聚乙二醇6000(PEG-6000)溶液模拟干旱胁迫,蒸馏水处理作对照,测定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萌发指数、胚根长、胚芽长、胚根干质量、胚芽干质量和贮藏物质转运率8个指标,计算各指标的抗旱系数,通过隶属函数法和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供试品种的抗旱性。结果表明,PEG-6000处理对玉米品种各项萌发特性均具有抑制作用,品种不
城镇化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产物,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镇化又会促进经济发展。本文从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出发,分析了城镇化对甘肃省人口集聚、工业化及其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发现甘肃目前依然处于工业化引导城镇化阶段。基于此,本文提出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工业化建设,以此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而促进经济增长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