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饮食健康。谷物发酵饮料在饮料加工技术的基础上,结合了现代微生物发酵技术,不仅保留了谷物自身的营养物质,而且借助微生物发酵产生益生因子提高谷物的营养价值,同时,饮料中的活性益生菌有助于人体肠道健康,谷物发酵饮料为谷物食品开发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本研究以小米和糯米为主要原料,利用从自然发酵的甘薯酸浆中分离的Lactobacillus paracasei L1和从豆腐酸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饮食健康。谷物发酵饮料在饮料加工技术的基础上,结合了现代微生物发酵技术,不仅保留了谷物自身的营养物质,而且借助微生物发酵产生益生因子提高谷物的营养价值,同时,饮料中的活性益生菌有助于人体肠道健康,谷物发酵饮料为谷物食品开发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本研究以小米和糯米为主要原料,利用从自然发酵的甘薯酸浆中分离的Lactobacillus paracasei L1和从豆腐酸浆中分离的Lactobacillus casei YQ336作为发酵菌株,研究乳酸菌发酵谷物饮料的加工工艺、发酵前后营养物质的变化及贮藏期间的稳定性。1、原料的预处理工艺研究。以活菌数和感官评价为指标,确定原料预处理条件:以小米、糯米等为原料、料水比为1:50、浸泡时间24 h、中档打浆30 s,在该条件下发酵的饮料感官评分和菌体浓度最高。2、谷物发酵饮料加工工艺优化。以总酸度和活菌数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实验确定最佳饮料加工条件:初始p H 7、发酵时间24 h、发酵温度为35℃,添加0.1%桂花和0.2%栀子,以0.06%海藻酸钠,0.06%黄原胶,0.15%CMC-Na作为混合稳定剂,95℃下杀菌15 min,在该条件下发酵的饮料感官评分和菌体浓度最高。3、利用非靶向代谢组技术,检测发酵前后饮料中分子量在1000以下的小分子物质含量的变化。采用液质联用技术的非靶向代谢组学,结合主成分分析、偏最小二乘判别等方法,对乳酸菌发酵前与发酵后的谷物饮料进行差异性物质分析。主要包括34种有机酸及衍生物、21种黄酮类化合物、20种糖类及其衍生物、16种生物碱等。其中含量显著升高的物质有:具有抗炎活性的萘酚类物质1-羟基-2-萘甲酸;可用于治疗急性胰腺炎和相关肺损伤的一种天然多酚化合物二氢白藜芦醇;有降血压、抗肿瘤、抗氧化作用的黄酮类化合物大豆苷、牡荆素和染料木素等。通过KEGG代谢通路分析,结果表明差异显著的代谢通路有19条。4、谷物饮料发酵过程中营养成分比较分析。利用分光光度计和高相液相色谱法测定谷物饮料在发酵24 h内黄酮、总酚、有机酸等物质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总酸度逐渐升高,在发酵第24 h升至最高36oT。p H值逐渐下降,在发酵第24 h降至最低3.67;还原糖含量先上升后下降,在发酵的第12 h升至最高57.66 mg/m L,在发酵24 h降至51.67 mg/m L;黄酮含量先上升后下降,在发酵的第12 h达到最高1.59 mg/L,而在发酵的第24 h降至1.42 mg/L;DPPH自由基清除率在第18 h升至最高87.44%,第24h时降为75.34%;有机酸分析表明,饮料中乳酸的含量最高,在发酵终点达到4.816mg/m L;活菌数高达5.4×108cfu/m L。总体上看,发酵后比发酵前含量升高的物质有总酸度、乳酸、总糖、还原糖及黄酮。发酵后黄酮含量和氧自由基清除率降低。DPPH自由基清除率在发酵过程中处于较高水平。其他物质变化不大。5、谷物发酵饮料质量标准及保质期实验。产品蛋白质含量为2.2 mg/L,碳水化合物含量为51.67 mg/m L,Na含量为66 mg/L,固形物含量为75 mg/m L,乳酸菌数为5.4×108cfu/m L。在28 d贮藏期间菌数在6.9×107cfu/m L,分层率在5.6%以内,酸度在41oT以下,p H值为3.64。
其他文献
目的了解锦州地区体检人群脂肪肝检出情况,分析影响脂肪肝发生的危险因素,探讨各风险指标对脂肪肝的预测价值,构建脂肪肝评分,为早期筛检脂肪肝高危人群和进一步防治脂肪肝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取整群和单纯随机抽样的方法,对2019年3月~9月在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健康管理中心进行健康体检且行腹部超声检查的受检者进行问卷调查,并搜集其相关医学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测及超声影像学检测资料。根据超声诊断结果将调查
目的探讨骨化三醇对胆总管结扎(BDL)诱导的小鼠纤维化的保护作用,并阐述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45只8-10周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模型组(BDL组)和治疗组(BDL+calcitriol组),每组15只。使用2%异氟烷麻醉小鼠,并固定于手术台上,手术过程中保持体温37℃,医用酒精消毒,备皮。sham组小鼠经腹白线开腹,游离胆总管,绕胆总管穿过手术线,不结扎。
FK506结合蛋白51(FKBP51)是一种51k Da免疫亲和蛋白,属于FK506结合蛋白家族(FKBPs),以其具有可与免疫抑制因子FK506结合的能力而命名,也称FKBP5。FKBP5由三个结构域组成,包括FKBP型肽基脯氨酰顺反异构酶(PPIase)结构域(称为FK1)、FKBP样结构域(FK2)、三个肽重复结构域(TPR)。由于其分子结构,FKBP5是多种蛋白质的分子伴侣。迄今为止,FK
目的本研究旨在了解援鄂护士心理危机的发生情况,探讨战友模式联合正念认知疗法(MBCT)的心理干预对援鄂护士心理危机的影响,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救援护士的心理危机预防与疏导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为非随机对照试验中的类实验研究,从辽宁省锦州市3家驰援武汉的医院中方便选取于2020年4月返锦并结束隔离期的援鄂护士60人,对其进行为期八周的战友模式联合正念认知疗法的心理干预。按照自身前后对照试验的研究方
目的研究小干扰RNA(smallinterferingRNA,siRNA)是否下调人皮肤成纤维细胞HSF(Human skin fibroblasts,HSF)中小窝蛋白1(Caveolin-1)的表达,通过实验检测HSF细胞增殖,凋亡的情况,明确Caveolin-1蛋白含量与人皮肤成纤维细胞衰亡的关系。在构建紫外线(UVA)致HSF细胞损伤模型,更进一步探究siRNA靶向抑制Caveolin-1
目的探究6个月或12个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ual antiplatelet therapy,DAPT)疗程对高出血风险(high bleeding risk,HBR)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I LOVE IT2研究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韩雅玲院士牵头并设计实施的一项前瞻性、大规模、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在全国32家研究中心共计纳入2737例患者。本研究为I LOVE IT 2研究4年临
目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生物个体的发育和成年个体稳态的维持中起着重要作用,但EGFR基因在体内是如何表达和降解的还不是很清楚。通过免疫共沉淀(CO-IP)和质谱(MS)检测发现EGFR与指环蛋白31(RNF31)相互作用,但关于二者间存在的调控关系的生物学报道还没有,本论文旨在探究RNF31对EGFR调控的机制。方法用带HA抗性的磁珠沉淀过表达的EGFR/HA蛋白样品,对沉淀的蛋白样品进
目的探究鞘内注射托烷司琼(Tropisetron,Tro)通过激活α7烟碱乙酰胆碱受体(Alpha 7 nicot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α7n ACh R)对神经损伤后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的影响与作用机制。方法SPF级的雄性健康成年SD大鼠,体重180-220g,由湖北医药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按随机数值表法将鞘内置管和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损伤(Spared ne
目的通过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明确引起临床型奶牛乳房炎的主要病原菌及其对抗生素的耐药情况。通过临床扩大试验评价某药厂生产的复方阿莫西林乳房注入剂对泌乳期临床型奶牛乳房炎的治疗效果。并检测牛奶中阿莫西林、舒巴坦、泼尼松龙的残留量,确认复方阿莫西林乳房注入剂的弃奶期。方法1、在甘肃某牛场选择70头自然发生临床型奶牛乳房炎的奶牛,在给药前单乳区采集奶样70份,通过细菌的分离纯化培养,革兰氏染色镜检
目的观察胆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裂解激活蛋白(Sterol regulatory element binding protein cleavage-activating protein,SCAP)在高糖诱导的H9C2细胞中的表达变化,探索其对糖尿病心肌细胞损伤的可能作用及机制。方法体外培养心肌细胞(H9C2),利用高糖(35m M)处理细胞建立心肌细胞损伤模型。之后采用Lipofectamine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