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型城市经济韧性测度及其提升的组态路径研究

来源 :内蒙古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lossus1982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经济经过了一个快速且平稳的增长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资源型城市为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的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为整个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当前国家开始迈向新的发展阶段,中国经济的增长模式将由高速增长转变为高质量增长。而大多数资源型城市仍以资源产业作为主导,其产业结构相对较为单一,在“30·60”目标的约束下,资源型城市在接下来的经济发展中压力倍增,既要面临着城市经济系统内部新旧动能转换的压力,又要应对外界不确定性风险增强的压力。而提升资源城市经济韧性既能增强其抗压和自我修复能力,又能更好的应对外部冲击和内部扰动。研究并推广这一能力,有利于提高资源型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是实现其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本文构建了资源型城市经济韧性指标评价体系,并采用熵权TOPSIS法对我国114个地级行政区级的资源型城市的经济韧性进行了测算,分析了2003年至2020年的时空特征演变特征。综合考虑了多重并发条件的存在性结合QCA模型对资源型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因素进行定性比较分析,克服传统研究方法强调单个因素影响作用。最后,针对解析路径提出资源型城市经济韧性的提升建议。主要结论如下:(1)资源城市经济韧性时序演变特征研究显示:从整体上来分析,中国资源型城市经济韧性呈现出波动性增长趋势,但增速较慢,且呈现出从西北>西南>东部>中部>东北变化趋势。经济韧性的年均增速呈现为:成熟型>再生型>成长型>衰退型。从不同维度分析,资源型城市的抵抗能力表现为稳定增长,恢复能力表现为起伏增长,创新能力在2006年达到峰值之后则表现为起伏下滑。(2)资源型城市经济韧性空间关联特征分析结果显示:从整体上来分析,在空间上整体存在着显著的正向关系,其经济韧性的Moran’s I指数呈现出波动性增长趋势,表明其经济韧性水平的增长率也在逐步提高。局部空间自相关的结果表现为高-高聚集和低-低聚集两种情况,表明资源型城市经济韧性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3)资源型城市经济韧性空间分异特征研究显示:从整体上来分析,中部局部地区和东部的高经济韧性城市分布较多,而东北和西部资源型城市的经济韧性水平整体还比较低;从时间维度来看,不同经济韧性水平的资源型城市数量变化有所变动,较高和中等经济韧性水平地区的资源型成熟数量增加较多,其它区域增加相对较少。从不同维度来看,资源型城市应对经济震荡时,其抵抗能力、恢复能力、创新能力东部地区优于中西部地区。从不同经济韧性水平资源型城市数量变化来看,抵抗能力具有较高、中等水平的城市数量增加最多;恢复能力各水平的城市数量波动较小;创新能力水平具有较高水平的城市数量有所增加,其余水平的城市数量相对减少。(4)定性比较分析结果显示:首先,三维度要素动态变化形成7种条件组合方式,构成资源型城市经济韧性提升的充分条件;其中以提升资源开发利用、促进创新发展与培育研发团队、提高经费投入与促进创新发展为核心条件的3条经济韧性提升路径。最后,经济发展水平偏低地区可通过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来提升资源型产业发展;资源利用水平偏低地区可通过提高经费投入强度、增加专利研发数量提升产业发展能力;第三产业占比偏低、偏低地区可通过加强人才引进。基于上述结论,本文提出了资源型城市经济韧性具体的提升路径。
其他文献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和产业结构层级差问题日益凸显出来,环境规制和产业结构升级在全国范围内存在差异。因此,本文基于2007-2020年省际面板数据,探究各省域环境规制、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内在关联关系,分析环境规制与产业结构升级在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为省域经济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学位
数字经济的飞速发展为传统国际税收规则带来了严重挑战,OECD出于维护世界各国的税收权益、重塑稳定的国际税收规则的目标,为解决经济数字化所带来的国际税收挑战而提出了双支柱方案。在进行了一系列的磋商与讨论后,目前支柱一的设计研究已经进入了最后阶段,OECD预计2024年将进入实施阶段。双支柱方案对国际税收规则进行了革命性的变革,在解决数字经济所带来的税收挑战方面提供了全新的方式,有助于推动国际税收规则
学位
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在党和人民的持续努力下,如期完成了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着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至关重要的。我国中等收入群体“大而不强、结构不优”的特征较为明显,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但是仍面临着相对比重低、抗风险能力弱、收入构成不合理等诸多问题。税收政策作为政
学位
<正>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密尔沃基分校Dazhong Zhao团队及其合作者研究发现miR160通过调控其目标基因ARF17定义了生长素转运蛋白PIN1的表达域,从而限制生长素信号在胚珠中的空间分布,有助于生长素在胚珠顶端建立局部最大值以及在大孢子母细胞中积累;揭示了miRNA微调生长素信号促进植物获得雌性生殖细胞命运的分子机制。通过分别表达miR160耐受型ARF10、ARF16和ARF17基因,
期刊
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也日益凸显,因此,对某一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有利于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对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人口活动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其自然环境与经济社会的交互作用十分复杂,因此,本文将黄河流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作为研究对象,具有典型性和重要性。本文选择黄河流域9省份作为研究对象,
学位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温室效应问题也逐渐明显,已经对我们的各方面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而关于碳生产率问题以及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已经成为热点问题,特别是近年来在国家大力倡导节能减排的背景下,这些问题的关注度日益上升。本文在全要素框架下对我国各省域碳生产率进行了测度,并将各省域碳生产率在时间和空间两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对于探寻提升我国碳生产率的主要政
学位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是我国能源领域发展的主要战略目标。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污染和能源短缺等问题逐渐浮现出来,二氧化碳也被公认为是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同时,我国处于绿色经济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正积极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因此,中国在发展过程中需要科学把握经济水平与碳减排二者的关系,使碳减排政策与我国国情相适应,而如何有效提高各省域的碳排放效率也成为发展关注
学位
家庭财富代际转移会影响劳动供给吗?本文依据主流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研究聚焦于父代对子代的经济支持和时间禀赋代际转移,落脚于子代劳动供给,基于行为经济学和经典劳动供给理论,探讨在考虑税的情况下,父代的经济支持对子代劳动供给的影响,并利用最新的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CHFS)作为经验数据验证个人所得税对拥有不同个体特征的劳动要素提供者的调节作用。主要研究内容:(1)对劳动供给曲线、财富代际转
学位
从本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环境税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成为了研究热点。虽然学术界在研究环境税收制度的污染减排效应方面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总体而言仍然不够充分。主要原因在于,对于环境税收制度的构成和污染减排效应的具体界定和定义,学术界缺乏共识。此外,对环境税收制度污染减排效应的研究也很少考虑各地之间情况不同等问题。所以说,更加深入具体地分析我国当前环境税制是否能起到正面的作用,一方面
学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水平不断发展,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经济竞争力显著增强。市场经济的发展带动建筑行业迅速发展,我国建筑行业在经过不断市场化、规范化及科学化改革之后,形成一套完善的施工管理体制,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建筑行业数量众多、规模较大、项目流程复杂的特点造成了建筑行业纳税环节多、税收环境复杂、税务风险管理难度较高的情况,随着我国税制的不断改革,对建筑行业的税务风险管理又提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