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中切除后纵韧带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7年9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65例,根据术中是否切除颈椎后纵韧带,分为后纵韧带切除组和后纵韧带保留组,后纵韧带切除组35例,后纵韧带保留组30例,随访时间为术后1周、3个月、6个月,分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数据,包括性别、年龄、病程、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并发症,术前和术后JOA评分、JOA改善率以及测量在MRI正中矢状位上脊髓受压最严重处术前和术后脊髓前后径(即脊髓矢状径)的数值,所有数据均应用SPSS 26.0进行统计学分析,对于定性变量进行c~2检验,对普通数值变量进行独立T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后纵韧带切除组术中出现1例脑脊液漏患者,因术中切除后纵韧带时硬脊膜破损所致,予术中缝合,术后引流、换药等处理后,切口一期愈合。后纵韧带保留组术后第2天出现脊髓损害加重1例,给予甲钴胺营养神经、脱水、甲强龙治疗3天后,症状逐渐恢复。两组患者术后1周、3个月和6个月拍摄的颈椎X线片、CT扫描、颈椎MRI均显示颈椎前路钛板、螺钉、Cage位置良好,无移位松动。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JOA评分、术前脊髓矢状径均无显著性差异。切除组术前JOA评分(9.51±0.31)分,术后1周评分(14.74±0.30)分,平均改善率为(69.09±3.99)%,术后3个月评分(14.94±0.37)分,平均改善率为(71.66±3.54)%,术后6个月评分(15.11±0.24)分,平均改善率为(73.93±3.33)%;保留组术前JOA评分(9.70±0.38)分,术后1周评分(13.30±0.48)分,平均改善率为(50.21±5.19)%,术后3个月评分(13.67±0.42)分,平均改善率为(54.29±5.06)%,术后6个月评分(14.00±0.40)分,平均改善率为(58.83±4.92)%;两组患者术后1周、3个月、6个月JOA评分及平均JOA改善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切除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优于保留组。切除组术后1周磁共振正中矢状位上脊髓受压最严重处脊髓矢状径与术前相比增加值为(3.40±0.65)mm,保留组为(1.63±0.52)mm,发现切除组术后脊髓矢状径增加值明显大于保留组,经统计学分析后显示P<0.05,提示具有显著性差异。切除组术后3个月脊髓矢状径与术前相比增加值为(4.05±0.66)mm,保留组为(3.55±0.49)mm,发现切除组术后脊髓矢状径增加值大于保留组,经统计学分析后显示P<0.05,提示具有显著性差异。切除组术后6个月脊髓矢状径与术前相比增加值为(4.40±0.62)mm,保留组为(4.26+0.37)mm,经统计学分析后显示P>0.05,提示不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术中无论切除或保留后纵韧带,患者神经功能较术前均有所好转,且术中切除后纵韧带并不增加手术并发症和医源性损害,切除后纵韧带可早期、彻底减除对脊髓的压迫,为脊髓神经功能的恢复创造了条件,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优于保留后纵韧带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