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化疗是白血病的常规治疗方法,但是由于其较大的毒副作用限制了化疗疗效的进一步提高,而白血病治疗后复发并产生肿瘤细胞的多药耐药性则是目前治疗的难点。数年来白血病免疫发病机制研究不断加深,使得其在治疗白血病特别是清除微小残留病灶方面成为重要的手段。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 CIK)是从人外周血或骨髓分离单核细胞并在体外应用多种细胞因子以及单克隆抗体诱导而成的一组异质细胞群,它同时具有T淋巴细胞强大的抗肿瘤活性和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 NK)的非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MHC)限制性杀瘤的特点,并可通过辨认在肿瘤细胞表面表达的一类自然杀伤细胞活化性受体(natural killer cell group2D NKG2D)的配体来发挥抗肿瘤活性。NKG2D是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 NK)的活化性受体,其与配体交联后可激活相关效应细胞的杀伤活性。但目前研究表明,大部分白血病细胞不表达或者低表达NKG2D配体,因此找出上调NKG2D配体表达水平的药物是提高免疫治疗疗效途径之一。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是一种新型的抗肿瘤靶向治疗药物,目前主要用于复发或难治的多发性骨髓瘤治疗,并已显示出良好的疗效。研究显示其在体外对多种恶性肿瘤细胞均有抑制作用,但在白血病方面研究较少。本实验探讨硼替佐米是否能增强K562细胞及其耐药细胞K562/ADR细胞中的NKG2D相应配体MICA的表达,增强CIK细胞的杀伤活性并增加肿瘤细胞凋亡率,为白血病免疫治疗寻求新的靶点。方法:1.硼替佐米分别与K562、K562/ADR共孵育48小时,采用RT-PCR检测作用前后白血病细胞MICAmRNA水平的表达变化。2.MTT法分别检测CIK对硼替佐米处理前后靶细胞的杀伤率。3. Annexinv/PI法检测靶细胞的凋亡率。结果:1.K562细胞、K562/ADR细胞表面表达的MICA mRNA水平经硼替佐米作用后是作用前的(3.22±0.42)倍,(2.88±0.76)倍。差异有显著性(P<0.05)。2.CIK细胞对硼替佐米作用前后K562、K562/ADR细胞的杀伤率在不同效靶比下(10:1,20:1)均有显著性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CIK细胞对硼替佐米作用前后K562、K562/ADR细胞的凋亡率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K562、K562/ADR细胞表面均存在MICAmRNA表达;2.硼替佐米作用后的K562、K562/ADR细胞表面的MICAmRNA表达水平上调;3.硼替佐米可提高CIK对K562、K562/ADR细胞的杀伤活性,并与MICAmRNA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4.各效靶比时,CIK对硼替佐米处理后的K562细胞的杀伤活性较处理后的K562/ADR杀伤活性明显增强。5.CIK细胞联合硼替佐米处理K562、K562/ADR细胞后,显示出显著地凋亡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