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山西省长治地区食管癌高发的主要环境危险因素和参与DNA损伤修复的XPA、XPC基因多态性与食管癌易感性的关系,以及环境—基因、基因—基因之间的交互作用,为揭示食管癌病因机制和制定该地区综合防制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研究对象选自2001年8月至2006年7月间在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和和济医院的就诊者。病例组196例,由经胃镜、临床病理检查确诊的新发食管癌患者组成,要求无任何其它部位肿瘤;对照组201例,由同期住院患者组成,排除有肿瘤及食管疾病史者。病例和对照按照性别、年龄相差5岁以内群体匹配,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对所有的研究对象进行消化系统疾病相关因素的问卷调查,同时抽取每一个调查对象肘静脉血3ml进行基因型检测,检测方法为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x~2检验等。结果:1、可疑危险因素单、多因素分析:将经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13项引入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进入模型的变量有8项,其中喜硬食、经常食用腌菜、吃饭快、饮酒、吸烟指数、强烈的精神刺激、食管癌家族史是长治地区食管癌的主要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2.29(1.40~3.75)、2.40(1.35~4.27)、1.80(1.10~2.94)、2.40(1.31~4.41)、1.21(1.05~1.39)、2.63(1.54~4.50)、2.32(1.06~5.08);摄入较多肉蛋类食品是食管癌的保护因素,OR值为0.38(0.18~0.79)。2、XPA、XPC各基因型分布与性别、年龄、是否吸烟和是否食用腌菜无关;XPA基因三种基因型即A/A、A/G和G/G,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携带率分别为43.37%、42.35%、14.28%和26.87%、45.27%、27.86%,两组差异显著(x~2=16.56,P<0.01);其等位基因频率(A、G)在病例组的分布为55.97%和40.64%,在对照组的分布为44.03%和59.36%,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8.31,P<0.01)。而且基因型中随着G等位基因的增加,患食管癌的可能性逐渐降低(趋势x~2=59.08,P<0.01)。XPC三种基因型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36.73%、51.53%、11.74%和41.79%、52.24%、5.79%,差异无显著性(x~2=4.40,P>0.05);其等位基因频率(PAT+、PAT—)在病例组的分布为47.30%和53.26%,在对照组的分布为52.70%和46.74%,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56,P>0.05)。3、携带有XPA突变杂合子和突变纯合子的个体发生食管癌的危险性比携带野生纯合子的个体低,OR值分别为0.58和0.32,95%CI分别为0.37~0.91,0.18~0.56。4、交互作用分析结果:食用腌制食品与携带XPA突变基因G呈负交互作用,交互作用指数S=0.04<1,交互作用归因比API=-0.77;经常饮酒与携带XPA突变基因G呈负交互作用,交互作用指数S=0.08<1,交互作用归因比API=-0.61;吸烟与饮酒之间呈正交互作用,交互作用指数S=2.20>1,交互作用归因比API=0.36;XPA和XPC两基因之间无交互作用。结论:肉蛋类食品摄入不足、饮酒、吸烟、食用腌制食品、吃饭较快、硬食、强烈的精神刺激、食管癌家族史是长治地区食管癌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XPA A23G多态可能与食管癌有关,XPC基因可能不是食管癌的易感基因型。携带XPA突变基因G与食用腌制食品、饮酒呈负交互作用,吸烟和饮酒之间具有协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