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中农村“大喇叭广播”听觉体验和传播效果研究

来源 :西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ch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喇叭广播”是农村地区的信息传播工具,是农村广播的“最后一公里”,发挥着重要的应急作用和政策宣传作用。2020年2月,正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严峻期间,农村的“大喇叭广播”在全国各地的乡镇响起,“大喇叭喊话”的音视频也被拍摄记录下来,在社交媒体上进行二次传播。喊话者通过村头的高音喇叭、农村无线广播系统、手持喇叭扩音器等传播装置,使用接地气的方言,或耐心劝说,或严厉训斥,播报疫情情况、政策通知,普及防疫措施。此次农村疫情防控中,各个地区响起的“大喇叭喊话”是作为一种应急广播在发挥作用,那么,为何在诸种媒介并存的新媒体时代,广播这种传播方式会以大喇叭的形式被重新启用,引起人们广泛的注意,并在疫情防控中发挥重要作用?基于以上研究的问题意识,本文以2020年2月新冠肺炎期间,农村疫情防控中出现的“喇叭喊话”为背景,对收集到的客体样本进行量化分类,再以认知—行为理论为框架,以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为研究方法,分析听者对声音的感官体验和声音的传播效果。研究发现:广播所独有的声音传播特点,是引起人们关注“大喇叭喊话”的深层原因。“大喇叭广播”是用无线电波或者导线传播的物理方式,经过广播员播报信息,传递声音。因此,“大喇叭广播”可以被看作一种声音媒介。而声音被人们的外在器官所接收,并在内心引起感观体验的变化,人们通过“听”、理解、构想等等活动,对所听到的声音和身处的声音环境进行解读。“大喇叭广播”中喊话者的身份及使用语言、语气、以及喊话的文本内容都会对听者产生听觉感官的变化,使听者在大脑中展开主观的思维想象,声音对听者的认知、情感、意愿三方面产生了不同的效果和影响。人们在此次疫情防控中,听到了广播员不同于以往的声音,从而产生了不一样的感官体验,进而影响了声音的传播效果。听者在声音带来沉浸感中,动用听觉的想象力在头脑中形成对于喊话者的内心印象,产生不同的听觉体验。声音从影响人的听觉感官,再到影响人的思维想象,从而唤起综合的感官感受。
其他文献
中秋节是华人社会中重要的节庆。华人迁移至世界各地也带着自己的中华文化,并融合当地环境文化,形成更多姿多彩缤纷的“中秋节”。砂拉越华人入乡随俗,与多元民族和谐相处,共荣共存。彼此共同庆祝彼此的文化佳节,因此各自的文化也会加入其他民族的文化特点,以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与尊重。古晋亚答街的“古晋缤纷文化庆中秋庆典”就是最佳的例子。本文的研究对象是砂拉越中华文化传承与多元文化融合之探讨,以古晋亚答街的“古晋
农民画是中国当代民间艺术的一种艺术形式,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是在政治力量的引导下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绘画形式。“农民画承载着民间文化传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与传统文明碰撞融合的典型案例。”[1]享誉中外的户县农民画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发展于60、70年代,70年代后期形成高潮,80年代开始调整和改革,90年代以后趋于成熟。孕育于传统剪纸、刺绣等民间艺术的户县农民画,经过多年的演变和发展,以其独特
羌绣是羌族人民在日常劳动和生活中创造的智慧结晶,是体现羌民族审美情趣、文化意涵、历史记忆的重要民族艺术瑰宝。传统社会中的羌绣主要以羌族传统服饰为载体,是羌族人民生活中集实用功能与装饰功能为一体的日常用品和工艺品,反映了羌人热爱生活,尊崇生命,崇拜神灵的心理特性,具有强烈的羌族特色。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羌族聚居地的生态环境qiangx及生活方式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现代社会中的羌绣在继承传统
中医内科学是祖国医学临床医学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其自身特点,同时又是其它临床学科之基础。因此,对中医内科学科研思路与方法学进行探讨甚为再要,笔者略陈管见,借以抛砖引玉。
期刊
东北亚细石叶工业的特点揭示了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扩散和技术扩散。从距今约27000-17000年开始,随着末次盛冰期的推进,人类对于气候变化进行了一系列的适应性策略和迁徙活动。适应狩猎采集者高速流动性策略的细石叶技术在此时产生。本文对中国北方华北、东北旧石器时代晚期细石叶遗址内细石叶技术和石制品组合进行了基本的阐述和分析,对于船形、楔形两种石核技术分布的时间与空间进行了概括。基于两者的时空分布进行
中国使用朱砂的历史极为悠久,先秦时期的众多考古遗址中都发现有使用朱砂的迹象。朱砂成分为Hg S,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变色,是极佳的红色颜料。目前的研究仍缺少对判别考古遗址中出土朱砂产地的方法,同时缺乏对我国主要汞矿的实地调查与取样分析。本研究旨在对秦岭地区的古代朱砂矿遗址进行初步调查和采样,同时对该地区主要朱砂产地的朱砂进行测试分析,利用偏光显微观察、拉曼光谱、X射线衍射分析、电子探针、扫描电子显微
年号的设立由来已久,主要功能是用来纪年,以及表示王朝之间的延续性与正统性,年号的文化内涵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辽朝作为由北方少数民族所建立的政权,也制定了符合自身文化特点的年号制度,这不仅是契丹民族发展的一大进步,也是中原政治文化在草原民族中的一次成功实践,是中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突破。辽代年号的设立意味着草原游牧文明向中原农业文明的靠近与学习,是少数民族对中原文化的吸收与利用。辽朝自身的治乱兴
《中国宗教现状》为美国记者伊恩·约翰逊所著,讲述了作者所见的1976年后中国宗教的发展。结合原文本的特点,笔者选取了生态翻译学为理论依据,采取“三维转换”的翻译原则,从语言、文化、交际三个维度,对一些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探讨了译者在翻译实践过程中根据不同难点所进行的适应性选择,以及所采用的翻译策略、方法和技巧。本翻译实践研究报告的翻译活动是在“生态翻译学”理论的“三维转换”原则的指导下进行的,报告对
《六書賦音義》是明代學者張士佩根據《洪武正韻》改編而成的字書。這部字書的注音材料包括《六書賦》的平仄和用韻、正文及注釋部分的反切、直音、“叶音”和“讀如”“讀若”等材料。對《六書賦音義》注音及相關語音材料進行考察,可以明確此書的注音形式、注音特點、注音出處以及它所反映的語音系統;可以了解明代的辭書編纂理念;可以爲辭書史和語音史研究補充材料。本文的主要工作是:第一,運用分析和比較的方法,對《六書賦》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局势不稳定,以老庄学说为核心的玄学思维逐渐振起,同时这一时期是精神上极度解放的时期,名士们开始追求精神上的个性和独特的风韵涵养,在这样的社会思潮下,东晋顾恺之根据昔人的思想加以自身艺术创作的经验提出了“传神”这一思想,从而建立了中国传统艺术中“传神论”的审美体系。“传神”这一思想的产生,对后人艺术探索影响极大,推动着后人艺术实践的前进。本文主要对传神论相关的研究资料与文献进行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