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动边界技术的单向张拉膜结构流固耦合效应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ptpd_dr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膜结构是二十世纪中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大跨度空间结构体系,近年来应用十分广泛。该类结构具有质量轻、刚度小、阻尼小等特点,风荷载往往成为结构设计中的主要控制荷载。膜结构在风荷载作用下容易产生较大的变形和振动,这种变形和振动反过来也会影响结构周围的流场,进而影响到膜面风压分布,产生流固耦合效应,在膜结构的抗风设计中需要特别关注。由于膜结构流固耦合问题异常复杂,国内外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并不成熟,研究方法主要有三种:解析方法、CFD数值模拟方法和气弹模型风洞试验方法,目前看来,数值模拟与气弹模型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膜结构流固耦合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FLUENT平台的动边界技术,将单向张拉膜结构的流固耦合问题简化为运动边界对流场影响的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针对单向膜结构的耦合流场,进行了动边界控制方法与动网格更新方法的选择,确定了流场的网格形式等问题。然后基于10m/s风速工况下的单向膜结构气弹模型试验,运用动边界技术进行了流场再现;并利用数值风压进行了膜结构的位移响应分析,流场与结构位移的计算结果均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说明了该方法用于研究单向膜结构流固耦合效应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对单向膜结构指定简谐运动形式,对比了膜面平衡位置、振动幅度、振动频率及振动模态等参数对流场的影响,探讨了简谐振动下的流固耦合效应。结果表明,平衡位置越大漩涡越明显,对流场形式起主要作用,进而影响了膜面风压分布;结构振幅越大、振动频率与模态越高,振动对流场的耗散作用越明显,流场将趋于稳定,并且振动频率控制了流场主频,加快了流场的发展。然后,根据不同风速下气弹模型试验获得的位移时程,对膜结构实际振动情况下的流场进行了模拟分析,探讨了随机振动下的单向膜结构流固耦合效应。结果表明,当超过一定风速后,结构振动明显增强,将在一定程度上减弱膜面平均风压值,并改变了脉动风压分布形式。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铁路建设的飞速发展,路网规模不断得到扩大,路网骨架不断得到加强,路网结构不断得到优化,但与此同时,铁路部门运输任务日趋繁重,加之我国铁路修建年代不同、地质条件复杂及
为了保证泰安抽水蓄能电站高压钢筋混凝土岔管在高内水压力下、高速水流冲刷下减少混凝土裂缝、增加长期运行的耐久性,本文设想采用纤维混凝土方案来替代普通混凝土方案,通过室
人工挖孔扩底桩虽然已得到广泛应用,但其承载力计算在公路桥梁上却尚无规范可循。本文通过大量试桩资料和有限元计算分析,给出了以强度理论和相对变形为控制标准的人工挖孔扩底
该文首先以温度变形等效荷载法为理论基础,基于平面变形假定,提出了结构温度变形约束系数的解析计算方法.将结构的约束分为弯曲变形约束与轴向变形约束,分别立模型,确定约束
共同作用分析原理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在高层建筑的设计中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目前实际工程中普遍采用的常规分析设计方法虽然考虑了基础与地基
本课题来源于宰金珉教授主持的江苏省应用基础研究项目——《复合桩基按强度和变形双重控制的非线性设计理论与应用》。该课题对复合桩基按强度和变形双重控制的非线性设计理
高层建筑的上部结构、地基、基础处于一个共同作用的完整系统中。而长期以来,工程界普遍采用的方法是将上部结构、基础以及土体分割开来,不考虑各部分之间的刚度联系和变形协调
网壳结构凭借其合理的受力特性和优美的结构造型在我国得到了越来越多设计者的青睐。然而在近年来发生的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中,网壳结构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这表明对网壳
我国早期修建的高速公路,由于受当时经济水平、交通量、设计理念以及施工技术等因素的影响,大多为双向四车道,且服务水平不高。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量的急速增长,早期修建
碱法制浆黑液是一种高浓度、高pH、有毒性的工业废水,给环境带来严重的污染.其中的主要污染物有木质素、纤维素和半纤维素、有机酸、无机盐类等,木质素,纤维素等难生物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