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回顾性分析内镜下治疗的胃粘膜下肿瘤患者的治疗过程、并发症及预后,并对其中采取内镜下剜除术与内镜下全层切除术两种不同的内镜下治疗方案的临床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评估内镜下治疗的长期安全性、有效性及不同治疗方式的疗效和预后差异,为临床决策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收集2014年6月---2016年12月行内镜手术的73例符合本研究纳入排除标准的胃粘膜下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术后病理诊断,制定随访方案。良性肿瘤术后3、6月复查胃镜,其后可1-2年复查内镜。对病理诊断GISTs患者,根据改良NIH分级进行危险度评估,术后3、6、12个月复查胃镜及腹部CT等影像学检查,以后可每6-12个月复查。分析胃粘膜下肿瘤患者内镜下治疗的过程、并发症及预后,并对其中ESE、EFTR两种不同的内镜下治疗方案、围手术期情况、住院费用、长期预后进行比较分析。数据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类数据用卡方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73例内镜下切除治疗的胃粘膜下肿瘤患者,71例完整切除(97.3%),术后穿孔2例,感染1例,主要并发症发生率4.1%。中位禁饮食时间3天,中位术后住院天数5天,中位住院费用28638.6元。中位随访时间19(12,43)个月,无复发、转移。其中,38例GIST患者,37例完整切除(97.4%),无大出血、迟发穿孔、感染等主要并发症发生。根据改良NIH分级,极低危、低危患者33例,中危4例,高危1例。中、高危患者均建议口服伊马替尼辅助治疗。中位随访时间17.5个月,无复发、转移。本研究同时对采用ESE、EFTR两种不同术式的胃小SETs(<3cm)患者进行了分组比较,其中ESE组23例,EFTR组2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肿瘤直径、起源层次上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禁饮食时间、住院时间、钛夹使用数量、住院费用ESE组患者明显少于EFTR组。两组患者在完整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复发转移率上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内镜下切除治疗胃SETs(<3cm)能取得比较满意的临床疗效,是安全有效、可行的微创治疗选择。当肿瘤起源固有肌层,选择ESE患者获益更多;但当术前超声内镜评估,肿瘤起源固有肌层深层,且与浆膜层粘连紧密或外生生长,穿孔难以避免时,EFTR也是安全、可行的治疗选择。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需要内镜操作者严格把握适应征,综合考量患者意愿、肿瘤特点、操作者个人经验等多种因素。内镜下切除治疗难以确保达到R0切除,内镜下治疗有恶性潜能的胃SETs仍是有复发、转移的风险,尤其术后病理中、高危GISTs患者,有必要进行较大的前瞻性多中心研究或meta分析,进一步研究内镜治疗胃SETs的长期预后。相信随着内镜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相关临床研究的深入,内镜下切除治疗胃SETs会成为患者一种安全、可靠、微创的治疗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