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之后,虽然我国的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但是“三农”问题依旧突出,在国家实施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两大战略的大背景下,本文从农村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增长点——专业村入手,在区位理论、空间结构理论、内源发展理论和空间界面理论等理论的基础上,构建“基于内源发展的专业村空间界面”的分析框架,并以黄河流域专业村作为实证研究对象。首先,从多种视角对黄河流域专业村区位分布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化的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和类型归纳;其次,在县级尺度上运用地理探测器对黄河流域全流域及分区域(黄河上、中、下游)专业村区位分布的因素进行分析和对比;最后,通过对典型案例区的实地调研,发现影响专业村区位分布的因素更加丰富,分析更加全面,进而能够更好解释专业村区位分布格局及演化机理。下面是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1)专业村在空间上的分布格局及演化,单个专业村可分三种情况,多个专业村可形成多种专业村空间界面。第一种情况,专业村的内源大于外源。在内源条件较好的专业村,外源作用力通过通道正向刺激内源,促进内源进一步扩大,我们称之为内源型专业村,且该专业村的区位主要以自然因素为主;外源作用力为负,会抑制专业村内源的扩大,甚至会导致专业村的消亡。第二种情况,专业村的外源大于内源。当专业村以外的各种要素经过通道能够更加充分的利用内源,且外源作用力为正,就会促进专业村内源要素的进一步集聚,对内源的发展起着巨大的的促进作用,我们称之为外源型专业村。此时,专业村的区位主要以人文因素为主,它既包括专业村内源的人文因素,也包括专业村外源的人文因素;如果外源的各种要素抑制内源的进一步发展,则可导致专业村的消失。第三种情况,专业村的内源等于外源。外源作用力为正,则促进专业村的扩大,外源作用力为负,则导致专业村消失。多个专业村的内源和外源互相作用,互相融合,匹配和谐达到均衡的状态,此时,既有新的专业村形成,也有部分专业村消失,最终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上,多个专业村在空间上的分布格局,会形成多种专业村空间界面。通过案例实证研究,不仅能够客观、全面的获悉黄河流域专业村区位分布格局及演化特征,同时也是对区位理论、内源发展理论和空间界面理论的丰富和完善。(2)多尺度综合分析黄河流域专业村区位分布格局及演化机理本文通过全流域、县级尺度和典型案例区对黄河流域专业村区位分布格局及演化机理进行分析。这与以往专业村多为小样本实地调研得出的结论有着很大的不同,本文既有大样本数据(全流域和县级尺度)的统计分析,也有小样本(典型案例区)实地调研数据,两者有机的结合,能够在更大的范围上对更多专业村区位分布的影响因素进行概括和总结,更具有普适性的意义,同时也给广大农区想通过专业村这一途径来促进农村地区的发展,在具体实施上提供良好的借鉴和指导作用。(3)黄河流域专业村区位分布格局呈集聚分布黄河流域专业村区位集聚分布在关中地区和黄河下游,且集聚程度随空间距离的增加而呈现“先增后减”趋势。在县级尺度上,专业村在城郊、乡镇和乡村腹地呈集聚分布。其中城郊集聚型的主导产业多样,集聚形态为环状或半环状;乡镇集聚型的主导产业多为同一主导产业或相关产业,集聚形态常为团状;乡村腹地型常是乡镇集聚型的进一步发展形态,其形态也常为团状。(4)黄河流域专业村主要分布在低海拔、小坡度和向阳区;沿河流、公路和行政边界线呈带状分布,其数量和密度随着距河流、公路或行政边界线缓冲距离的增加而逐渐下降;区位分布影响因素由自然因素逐渐向人文因素转变。(5)乐都区专业村区位主要由内源带动,其区位有诸如地形、河流、气候和土壤等自然因素决定,在资金、优惠政策和技术等外源的刺激下,专业村迅速发展;周至县专业村区位由内源向外源转变,自然因素(地形、土壤、气候和植物资源)和人文因素(技术、政府支持和品牌等)均重要;寿光市专业村区位分布主要由外源带动,其区位主要有诸如能人带动、创新的技术、制度和文化、市场和政府支持等人文因素决定。本文可能的创新点:(1)综合运用区位理论、空间结构理论、内源发展理论和空间界面理论分析专业村区位分布格局及演化,建构“基于内源发展的专业村空间界面”分析框架。(2)多尺度综合分析专业村区位分布的空间格局及演化机理本文通过建立黄河流域专业村综合研究数据库,进而能够对黄河流域专业村进行多尺度综合分析。既有大样本数据的统计分析,也有小样本实地调研分析,两者的有机结合,能够在更大的范围上对更多专业村区位分布的影响因素进行概括和总结,结论更加科学和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