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中期之后中国当代雕塑“由外向内”的语言转向分析

来源 :四川美术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lpsf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当代雕塑发展迅速,在这短短的三十年来,我们几乎将西方现当代艺术在中国快速地上演了一遍,当然像这样快进模式的“播放”一定会带来内容的缺失和误读。今天我们的当代雕塑总的来说与西方已经趋于同步,呈现出观念化、现成品化、装置化的面貌。但我们的当代雕塑有着明显的中国特色,并在“误读”中不断成长。很多批评家和艺术家都在呼吁和倡导艺术要干预社会,干预当下,关注社会问题等,整体趋向于形而下的艺术态度,艺术成为社会学家,政治家,成为解决和揭露社会问题的工具,我们的很多看似当代的雕塑作品,实则还是在一个(批判)现实主义的体系里打转。结果就把中国的雕塑艺术变成了一种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意识形态史。这样的艺术态度和方式从90年代中期开始到现在已经在大陆形成了规模,达到了繁荣时期,对中国的当代艺术影响非常深远。但高潮也预示着衰落的开始。艺术的发展是多元的,很多艺术家在做一些其它探索,对此时流行的形而下的、社会性的艺术现象作出了反应和反思。一些年轻艺术家和批评家等近年来已经开始进行本体语言的、物质性的、非社会和非政治性的一些实验和研究。所以笔者依据这样的现状和通过对我国当代雕塑的梳理,来尝试探讨和分析2000年中期之后的中国当代雕塑的语言转向。  我在论述的过程中,主要从四个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和探讨这个语言的转向,从本体语言的再关注、物质与材料方面的新探索、观念性雕塑的新转向以及笔者近年来的个人实践作品来窥视和研究当代雕塑语言的转向。每个角度我都会以艺术家个案作品分析和评论家的相关文章相结合的方式展开讨论和研究。  当然这样的语言转向是在笔者梳理中国这三十多年来的艺术变化中得出的,这个转向并不是横空出世,它是在不断地演变中逐渐走到这一步的。所以文章中的第二章主要是梳理和交代这个雕塑语言转向的背景,因为不清晰过去,就无法谈论现在的转变。在梳理的过程中,与西方的现当代雕塑现状进行比较分析,因为我们的当代艺术的发展是脱不开西方的强力影响的。所以与西方的艺术现状进行比较更能清晰的看到和理解到我们中国当代雕塑的发展面貌和转变的缘由。  还有“由外向内”这个概括性的词汇是笔者在梳理和分析的过程中提出的一个观点,它是对这个现象(雕塑语言转向)的整体性描述。“外”指代艺术本体之外的、社会性的、政治符号性的、文学性的、社会主义现实性的艺术表达;“内”则指的是艺术本体的、语言本体的、具有形而上表征的、物质性的,非社会性、非政治性、非文学性的一种艺术表达方式。当然,“由外向内”这个观点并不是说近年来的当代雕塑都是这样的表达方式,而是说在这个多元的或者鱼龙混杂的当代艺术语境中,有一波这样的艺术趋向。笔者将其整理并分析,为中国当代雕塑的发展提供一条重要的线索。
其他文献
北宋李公麟《西岳降灵图》是一件重要的中国古代道教人物画作品,又名“西岳降猎图”、“西岳降临图”、“金神羽猎图”、“金神夜猎图”,历史上《西岳降灵图》的摹本众多,然而北
期刊
汽车起重机行业由来已久,作为一个非常复杂的工业产品,同时也是主要的工程机械,在城市建设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汽车起重机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非常成熟与竞争激烈的市场,为了增加产品的差异性,造型设计往往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在当今以消费者为主导的市场下,产品是否成功的关键不能完全依赖设计师的美感与经验积累,以设计师的自我美感与经验积累设计开发出来的产品很难确保能够满足客户的需求。所以本文探讨消费者的喜好、
本文研究的音乐创作主体的多重性,指的不仅仅是在作品原创阶段创作主体对于作品表现其思想情感方面所体现出的多重性,还有作品的再度创作阶段的诠释者们对于作品表现样式的多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