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中央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确保国内农村人口收入水平达到贫困标准以上,消除掉全国所有的贫困县,解决过去遗留的区域性的贫困问题。为了进一步消除贫穷,实现全面小康,中央和各级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实行了精准扶贫工作,并取得了相当好的成效。2020年2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明确将2020年作为国家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年,是国家各个地区进行脱贫攻坚的完成之年。但2020年全面实现脱贫摘帽后,不是说贫困问题不复存在,而是说政府仍然要解决这些贫困县摘帽后的遗留工作。此时贫困问题就已经成为一种局部性的日常工作,不需要再专门投入大量精力来集中开展,工作的中心也不再是脱贫攻坚。也就是说,国家脱贫工作在2020年之后就开始逐步转向解决各个地区存在的相对贫困问题,解决贫困问题的具体方式也从单前的集中攻坚变为常态推进,由此,我国农村的贫困将会进入到一个以转型性的次生贫困和相对贫困为特点的“后扶贫时代”。在后扶贫时代,将不再单纯地从收入角度、运用恩格尔系数值来衡量农村实际贫困情况,农村贫困问题应从主要解决收入贫困向解决多维贫困转变。那么,在后扶贫时代该怎样保障贫困户脱贫成效,防止返贫等现象呢?按照“提出问题——结合理论——剖析问题——探寻原因——提出对策”的逻辑,针对山东省J县扶贫的整体情况,在总结了 J县精准扶贫做法与取得的成效的基础上,分析了该县在后扶贫时代反贫困面临的挑战主要是:贫困人口返贫压力较大,基层帮扶力量可持续性弱,出现“转型贫困”现象,兜底保障的乏力逐渐显露出来,产业项目扶贫成效不理想,扶贫主体弱化。其成因主要是:贫困人口思想观念落后,自我发展能力较弱;脱贫动态变化性;脱贫措施不精准;产业项目可持续性弱;农村主要劳动力外移,人才流失严重;部门职能作用发挥不充分。为此,在借鉴中国农村贫困治理的典型经验,如强化精准,实现“输血”与“造血”有效衔接,加大产业扶贫力度,加强社会事业促减贫,坚持社会参与扶贫的基础上,提出了后扶贫时代山东省J县反贫困的主要政策建议:科学设计新贫困动态标准线,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多方式吸引人才回流,与乡村振兴有效结合,调整扶持政策结构,构建脱贫对象返贫保障机制和推进社会组织参与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