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对新中国建立后居民消费行为的变迁进行分析。首先回顾了西方经济学中的几种消费理论,本文认为并不能简单的将这些消费理论中的一种或几种套用在我国居民的消费行为上,因我国的经济体制与西方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存在差别,文化背景也完全不同于西方,所以应针对我国居民所面临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由于我国具有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因此在对居民的消费行为进行研究的时候不能将全体居民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而应将其分为城镇和农村居民进行分别研究。同时,由于改革前和改革后的经济体制是不相同的,还应将研究分阶段进行。本文将居民消费行为的变迁分为三个阶段,并对产生变迁的原因进行分析。第一阶段为改革开放前,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居民的消费支出取决于现期收入,呈现出与绝对收入假说中的消费者行为相同的特征;第二阶段为改革开放后至1992年,在这一时期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并存,制度的变迁改变了居民消费的外部环境,使其逐步向新古典消费者过渡,此阶段居民的消费行为既带有传统经济体制的特征,又逐步显露出市场经济的特点;第三阶段是从1992年确立市场经济体制后到现在,这一阶段改革深化,中国经济发生巨大变化,买方市场形成,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产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分割,进而导致消费者行为的差异,但同时转移到城市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又成为连接农村和城市的桥梁,使得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逐步向城市居民的消费模式靠拢,城乡居民之间消费行为的影响使得居民消费行为发生了演变。
最后阐述了启动居民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意义。消费结构的升级可以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从而促进经济增长。根据前文的分析,提出了提高我国居民消费需求的几点政策建议: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快消费信贷的发展,增加居民收入,增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大力发展教育,消除造成产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分割的不合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