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保定古莲花池建于金末元初,既具有皇家行宫园林的风韵,又融合了我国南北园林建园艺术的风格与精髓,形象地反映了元、明、清各时期园林的时代特征,造园艺术达到了一种深邃哲理与完美形式的和谐统一,本文分五部分对此进行了详细阐述。第一部分引言中对以往的研究进行了总结,指出缺少对现状古莲花池景观营造特点的研究,本文则填补了这一空白;同时简要介绍了主要参考的历史资料:莲池行宫时代十二景四种景图,古莲花池内保存的从唐代到解放后的碑石,清高宗乾隆皇帝巡幸古莲花池时留下的大量御制诗词。第二部分建制沿革中,文章在社会历史文化的大背景下陈述了古莲花池从无到有、由盛转衰的全过程,展现建成后古莲花池在各代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陈述其衰落及复兴过程。第三部分与第四部分为本文的重点。第三部分首先对古莲花池景观营造的文化渊源进行了挖掘,指出由文人、画家等士人阶层所建造的古莲花池,受到了儒、道、禅等传统哲学文化的深刻影响,由此产生的古莲花池景观意境空间构成,融合了老庄哲学的“道法自然”;儒家的“君子比德”;禅宗的“顿悟”等等,指出儒、道、禅都是莲池精神空间的哲学基础。然后指出古莲花池在选址和布局上遵循“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而悬,有平而川,自成天然之趣”这一原则,兼具自然和人工两方面景观;在技法上讲求生机、含蓄、深远、协调。营造了一个藏露结合、疏密有致、动静结合、空间开闭结合的诗意空间。第四部分对具体景观要素的运用进行了分析。景观要素既包括建筑、道路、桥梁等人工景观要素,又包括山石、水体、植物、动物等自然景观要素,还包括景联题对、石刻等人文要素。其中建筑提供给园林以实用价值,使之真正成为“可居可游”的精神居住场所,故而建筑是人工景观要素的经营重点。莲池在中国文化崇尚“自然”与“天然”的价值观念的影响下经营,对山水自然的审美关照渗透于经营的始终,各自然景观要素和谐共生,共同营造了莲池独特、优美的意境空间。人文要素则为游人了解名胜古迹的历史背景和人情风化,品味其文化底蕴提供了物质载体。对古莲花池进行保护,可以凸显城市特色,传承历史文脉;发挥城市绿地特色;还可以带动保定市旅游业的发展,因此对莲池进行保护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基于莲池保护的现状情况于第五部分提出了五点建议:1、要加强对古莲花池外围空间的控制;2、保护中应尊重历史的发展;3、建立有效的植物替换保护机制;4、在保护框架内谨慎而明智的利用;5、提升古莲花池景观保护的群众参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