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冲突视野下的伦理社会——以梁漱溟与陈序经之比较为中心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lycas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代以来,在西方文明的强力冲击下,中国发生了重大改变,在生死存亡的巨大压力下,中国传统社会与文化的性质如何、出路何在,成为有识之士关心的头等大事。梁漱溟与陈序经的看法,极端对立而又相映成趣,对我们今天仍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的启示意义。 梁漱溟认为,传统中国社会与西方社会根本不同,是一个伦理社会。伦理社会特质有三:在社会关系方面,重视家庭,以伦理为本位而没有孤立的个人;在社会结构方面,士农工商职业分途而又相互流转升沉,没有明显分化对抗的阶级集团;在社会秩序方面,以道德教化为主,人情味浓厚,没有吓人的宗教和刚硬的法律。梁漱溟坚信,在中西文明冲突强烈、中国文明破坏严重、西方文明大出问题的形势下,中国伦理社会将通过现代乡村建设的方式得以重建和复兴,中国将摆脱近代以来的危机。而不断在个人本位与团体本位两个极端之间盲动徘徊、痛苦不堪、几近自杀的现代西方人,也必将采纳伦理社会的长处而走出困境。 陈序经则认为,近代以来中西文明冲突的历史已经说明,中国社会及文化与近代西方相比,是全面的简单落后和根本的低级幼稚,梁漱溟所说的伦理社会,只是“臆想”,根本不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只有“全盘西化”,中国社会与文化才有出路;而要“全盘西化”,就必须大力提倡近代西方文化所强调的个人主义;梁漱溟那种复古性的理论与实践,是完全不合时宜的,是违背时代潮流的,是根本错误的,除了失败,没有别的可能。 梁漱溟的看法无疑是比较深刻和睿智的,因为他洞察到了中国社会的特质,看到了伦理社会之所长可以超越民族和时代的限制而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能够为解决现代人类社会的某些严重问题提供丰富而宝贵的资源。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中国的现代化必须立足于中国的传统与国情,走自己的路。陈序经的“全盘西化”的主张和个人主义的鼓吹尽管动机善良,初衷可贵,但实践证明是根本不可行的。今天,全球化对伦理社会的冲击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尽管全球化是无法逆转的世界大势,但随着诸多问题的出现,又必然有助于伦理社会精神在人类最大范围内的复兴。
其他文献
《老子》《庄子》中含有丰富的辩证法萌芽,但他们并没有将此发展成其认识论、形而上学的核心。他们认识论、形而上学的核心是冥契主义(Mysticism)和道论,以此为基础的道家美学、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商代青铜器以其珍贵的材质、体大的造型、精雕细刻的纹饰以及那模拟神秘动物形象的造型所呈现的厚重、威肃、富丽的审美意味,是商代人满足自身生命需求的生动体现,充分彰显了商
20世纪20年代,在“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潮流中,产生了一个以顾颉刚先生为代表的、以疑古辨伪为特征的史学派别--古史辨派。该学派对中国传统易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