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兰、文心兰再生体系的建立及遗传转化体系的初步研究

来源 :广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if1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试验主要以蝴蝶兰、文心兰作为材料,建立了蝴蝶兰、文心兰的高频再生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农杆菌介导的GUS基因的转化,利用共培养后组织化学染色法分析探讨了影响转化效率的各种因素,初步优化了遗传转化体系。主要结果如下:1.蝴蝶兰幼嫩花梗原球茎状体诱导率较高,培养基MS+6-BA 5.0mg/L+NAA 0.5 mg/L诱导率最高,达100%;原球茎增殖的最佳培养基MS+6-BA 3.0 mg/L+NAA 0.2 mg/L+TDZ 0.2 mg/L,增殖系数达2.3;原球茎块在培养瓶内有群体优势效应,切块3.0 mm时增殖系数最大;添加6-BA和NAA的1/2 MS有利于生根,平均根数达到3.2条;室内炼苗3 d+室外炼苗3 d有利于移栽,移栽成活率达90.0%。2.以文心兰花梗为材料,在NAA 1.0 mg/L+6-BA 0.2 mg/L+TDZ 0.3mg/L的培养基上,愈伤组织诱导率最高,可达78%,诱导率受[NAA]/[6-BA]的浓度比和光照强度的影响;在6-BA 0.4 mg/L+NAA 0.2 mg/L的激素组合下,从愈伤组织分化出幼苗的形成率和商品化率可达到最佳效果;中、低无机盐浓度且全量的基本培养基较利于幼苗分化;当分化形成的幼苗株高为1-2cm时,可进一步壮苗生根,生根苗在适宜条件下移栽,成活率可达99%以上。3.以蝴蝶兰原球茎为外植体进行农杆菌介导,优化的转化条件为预培养时间3d,菌液侵染浓度OD600=0.3,菌液侵染时间10 min,pH值=5.4,侵染后,与农杆菌共培养5 d并添加100μmol/L AS,瞬间表达率最高。4.将适宜蝴蝶兰遗传转化的条件运用于文心兰,仅能得到较低的转化率。
其他文献
本研究以早熟杂交棉石杂2号为材料,于2008年石河子国家农业高新示范园设置了7个水分处理的水氮互作小区试验,从不同水氮管理方式对杂交棉花生长发育、产量形成、耗水动态变化、
遗传分析复杂性状已经成为植物、动物以及人类疾病研究的热点问题。生物学在后基因组时代的一大挑战就是如何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位置和利用分子多态性阐明农学、医学和进化学
氮肥在农业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而氮肥利用率低是当前农业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我国氮肥利用效率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过量施氮的情况普遍存在。包膜尿素较普通尿素养分释放慢,能有效降低氮肥养分损失,提高氮肥利用效率,是解决当前氮肥利用效率偏低的有效途径。为进一步提高包膜尿素的利用效率,合理的农业管理措施如适宜施肥位置及配施比例等也应充分考虑。本试验采用控释期30d、60d、90d的包膜尿素(PCU30、
温室气体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受到国内外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农业管理措施对农田温室气体排放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我国是农业大国,作物秸秆非常丰富,秸秆还田作为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