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PHC)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一直以来备受关注,其中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约占90%。据报道,世界范围内HCC在恶性肿瘤中的发病率居第六位,在恶性肿瘤相关性死亡中排名第三,每年有近七十万人死于HCC。我国每年有数十万人因HCC死亡,尽管近年来其治疗方式越来越多,根治性手术切除仍是治疗HCC的主要方式,但术后总体生存仍不理想。目前用于评估预后的有TNM分期、BCLC分期、Okuda分期、CLIP评分法等分期系统,由于不同的分期系统采用不同的变量并给予变量不同权重,因此其预后价值不尽相同。目前没有任何一种分期系统能够明显优于其他分期系统,对HCC预后进行更加精准的判断。本研究探究影响HCC根治性切除术后患者预后的临床因素,并在此基础上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对于预后评估较好的患者可避免不必要的过度治疗,使预后差的患者接受最佳的治疗。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确诊为HCC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及河南省肿瘤医院行肝癌根治性切除术且接受随访的10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签署由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的知情同意书,符合伦理学规定。其中男79例,女27例;年龄32-80岁,平均56.14±8.51岁;肿瘤直径>50mm者64例,≤50mm者42例;肿瘤单发者71例,肿瘤多发者35例;合并肝硬化者85例,未合并肝硬化者21例;术前Child-Pugh分级:A级80例,B级26例;手术时间>180min 21例,≤180min 85例;有门静脉癌栓患者29例,无门静脉癌栓者77例;术中未输血者30例,输血≤4U者39例,输血>4U者37例;术中出血≤400ml者74例,>400ml者32例;HBV感染者87例,术后给予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者21例;HCV感染者9例,术后给予联合利巴韦林+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治疗者3例;AFP<400ng/ml者43例,AFP≥400ng/ml者63例。选择可能影响其预后的性别、年龄、术前小野寺预后营养指数(Onodera’s prognostic nutrition index,OPNI)、AFP水平、有无门脉癌栓、肿瘤直径、肿瘤数目、手术时间、术中总失血量、术中输血量、是否抗病毒治疗、Child-Pugh分级、是否合并肝硬化等临床指标,采用门诊或电话随访了解患者生存期。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应用Cox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筛选出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106例患者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1.1%、48.1%、19.8%,中位生存期为31个月。单因素分析示术前OPNI<45,肿瘤直径>50mm,肿瘤数目多发,存在门静脉癌栓,甲胎蛋白≥400ng/ml、手术时间>180分钟、术中总失血量>400ml、术中输血量>4U、术前Child-Pugh分级较高、合并肝硬化是HCC根治性切除术后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抗病毒治疗是预后的保护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合并肝硬化、术前OPNI<45、存在门静脉癌栓、术前Child-Pugh分级的增加为HCC根治性切除术后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抗病毒治疗是预后的保护因素。结论1.术前OPNI,肿瘤直径、数目,门静脉癌栓,AFP水平、手术时间、术中总失血量、术中输血量、术前Child-Pugh分级、合并肝硬化为HCC根治性切除术后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其中合并肝硬化、术前OPNI、门静脉癌栓、术前Child-Pugh分级为独立影响因素。2.积极的抗病毒治疗是病毒性肝炎相关的HCC患者预后的有效保护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