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合成了具有发散性介孔孔道结构的荧光二氧化硅纳米颗粒(FMSN)。研究了FMSN的生长过程,TEM结果表明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颗粒之间的二氧化硅连接体的作用变弱导致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形成,反应时间为3h时是最优化的反应时间。研究了荧光基团(APTES-SA,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水杨酸)和催化剂(TEA,三乙醇胺)对FMSN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TEOS(正硅酸乙酯)与TEA的摩尔比的降低,FMSN的颗粒尺寸增大,随着APTES-SA的加入量的增加,颗粒尺寸增大,同时颗粒变得更致密。太多的APTES-SA(APTES-SA/TEOS=0.4)将会导致整片二氧化硅的形成。FMSN的荧光性质通过吸收和发射光谱测试获得,结果表明荧光基团完全加载到了二氧化硅上,没有游离地存在于液体中。在室温下快速合成了具有发散性定向孔道结构的中空二氧化硅材料(ROPHS)。研究了DMF(N-N二甲基甲酰胺)的加入量对其形成过程的影响,TEM结果表明当DMF的加入量为零或很少时,只形成了实心纳米二氧化硅颗粒。然而,随着DMF的加入量的增加,中空结构逐渐形成。研究了反应时间对ROPHS生长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中空二氧化硅材料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形成,即只需要0.5h,并且此时实心的二氧化硅纳米颗粒还没有形成。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孔道结构部分的厚度增加。当用超声代替搅拌时,发现中空二氧化硅材料的总的尺寸和中空部分的尺寸均有所减小。TEM观察显示,Au和Fe3O4纳米颗粒均可被包裹于中空部分形成核壳结构,在药物释放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研究了ZSM-5、Silicalite-1和Zeolite Y分子筛材料的合成以及通过TGA测试研究了其在吸附CO2方面的性能。通过水热反应法合成了尺寸均匀的ZSM-5分子筛材料,并对其进行了离子交换处理。尺寸均匀的Silicalite-1通过回流加热的方法制得。合成了具有纯相结构的Zeolite Y分子筛材料,并对其进行了离子交换处理。TGA结果表明:ZSM-5(AS2)、Na(Ⅰ)-ZSM-5(AS2)、 Na(Ⅱ)-ZSM-5(AS2)、 Na(Ⅰ)-CBV2314、Na(Ⅱ)-CBV2314、 Na(Ⅱ)-CBV8014、 Silicalite-1-500-10、 Na(Ⅰ)-Y、 Na(Ⅱ)-Y、 La(Ⅰ)-Na(Ⅰ)-Y、 Mg(Ⅰ)-Na(Ⅰ)-Y和NaY分别可以吸附0.5%、2.3%、5.0%、1.9%、2.5%、3.6%、3.4%、3.6%、4.0%、2.0%、2.5%和3.4%的CO2。本实验研究的所有分子筛材料中,Na(II)-ZSM-5(AS2)吸附CO2的能力最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