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碳纳米管的制备及其在锂离子电池导电剂方面的应用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ngxi2xjp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碳纳米管因其独特的力学、电学和热学性能,正逐步取代炭黑成为锂离子电池导电剂中的重要组成。虽然碳纳米管导电剂能有效提高锂离子电池的电化学性能,但仍存在两个主要待解决的难题:第一,极难除尽的碳纳米管合成中的金属催化剂会混入电池导电剂,从而易引发电池内部微短路;第二,碳纳米管在电池中形成的导电网络,由于受到电池活性物质在充放电过程中体积变化的作用,易崩塌,较难维持稳定的结构。针对上述问题,本论文通过对催化剂体系的优化和催化剂设计,合成出了超高纯度碳纳米管和多级结构混合碳纳米管用于锂离子电池导电剂,可望提升锂离子电池的循环性能与倍率性能。主要研究内容总结如下:(1)自主搭建了水辅助化学气相沉积装置,实现了超高纯度(>99.99%)阵列碳纳米管的规模制备。通过对催化系统的优化与生长工艺条件的调控,获得了管径均一度高、长度及管径可控的阵列碳纳米管,并实现了日产量大于1克的规模制备。(2)通过分散方法(超声法、球磨法)与分散条件的优化制备了超高纯阵列碳纳米管导电剂,研究了磷酸铁锂电池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添加阵列碳纳米管导电剂的电池性能(5 C:140 mAh/g,10 C:109 mAh/g)远优于添加普通碳纳米管导电剂的电池(5 C:100 mAh/g,10 C:0 mAh/g)。(3)设计了Ni-Mn-Al的多元金属催化剂,使用流化床工艺成功制备了细碳纳米管(~10 nm)与粗碳纳米管(~50 nm)相交织的多级结构碳纳米管;研究了二氧化锡电池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使用多级结构碳纳米管的电池表现出了优异的循环性能(1A/g循环1000圈:710 mAh/g)和倍率性能(10 A/g:400 mAh/g),远优于使用普通碳纳米管的电池(10 A/g:200 mAh/g);通过微观表征发现其优势在于多级结构碳纳米管可在多次循环后保持导电网络骨架不变。
其他文献
2017年世界传媒地壳运动可以用"惊心动魄"来形容。商业广播公司在进行大面积板块重组,公共服务广播高层洗牌重整旗鼓,新媒体攻城掠地、名利双收。全球化退潮,理想主义遭遇打
西北地区地处内陆,干旱少雨,且降水集中于夏季,冬季气温低,土地墒情差。导致在西北地区植树造林死亡率高,成本很大。运用覆膜技术可以有效地降低苗木的死亡率,降低植树造林代
目的:探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联合降糖药物治疗对糖尿病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血糖的影响.方法:将35例糖尿病合并OSAH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和CPAP
为了提升燃气轮机性能,需要进一步提高涡轮入口温度,但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涡轮入口温度受到涡轮叶片材料的限制。采用高效冷却技术可以使涡轮叶片承受更高的入口温度,增加涡轮
目的探讨MRI显示的垂体腺瘤大小以及视交叉高度与患者视力、视野改变之间的定量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36例经鼻蝶入路手术治疗的垂体腺瘤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MRI冠状位影像测
本文在结合间接蒸发冷却与多联机空调技术优缺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间接蒸发冷却式水冷多联空调系统,介绍间接蒸发冷却式水冷多联空调系统的构成及工作原理,详细分析了此空
我国的航天事业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60年代中期制定了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空间计划,并成功发射了“东方红”一号卫星、返回式人造地球卫星、大型运载火箭、“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