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研究笼养绿尾虹雉的日行为节律、时间分配规律,以及天气和温度对室外活动的影响。实验从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采用瞬时扫描法及全方位电子监控观察,对宝兴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9只(2017年3月10日死亡一只雄性后剩8只)笼养绿尾虹雉全天记录行为类型和行为地点(室内或室外),共记录有效天数329天,扫描8 883次。记录时间是每天6:30~19:30。结果表明:日行为节律表现为春季(繁殖季节)无明显的采食高峰,游走高峰时间段明显增长,静栖高峰时间段缩短。夏季、秋季、冬季的游走、采食行为均出现一早一晚两个高峰,而静栖行为高峰与采食、游走行为相反,与天气情况、温度等环境因素有关。雌雄日行为节律有异。日时间分配在非繁殖季节与繁殖季节仍然存在差异,由于繁殖特性的影响,繁殖季节的时间分配主要受繁殖活动影响,采食行为显著少于其他季节,而游走行为却明显多于其他季节,且由于人工饲养条件下雌鸟不再自然孵化也很少接受自然交配,繁殖期与雄鸟的时间分配在各种行为上已经不存在显著性差异。非繁殖季节雌雄间也在不同季节也存在不同差异,笼养绿尾虹雉由于无采食竞争压力、无天敌的威胁,静栖行为成了非繁殖季节最主要的行为,而采食与游走行为比例都相较于野外低。天气情况对笼养绿尾虹雉的室外活动时间的影响,在不同季节不同性别上略有差异,春、夏、秋三个季节,雌雄均与天气晴朗情况呈正相关,天气越晴朗室外活动时间越长,天气情况对笼养绿尾虹雉的活动具有一定的影响。温度对笼养绿尾虹雉的室外活动时间的影响,在不同季节不同性别上也有差异,温度仅在春季与雌雄室外活动时间产生显著性正相关,秋季只与雄性产生显著性产生正相关,其余季节影响不显著,说明温度对笼养绿尾虹雉室外活动时间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唯一的影响。此外,研究发现,笼养绿尾虹雉的室外活动时间在每个季节都是雄性大于雌性,而且随繁殖季节的影响,室外活动时间总体是春季>夏季>秋季,而冬季为了繁殖季节的到来,室外活动时间又相对秋季增加。笼养绿尾虹雉日行为节律与时间分配均呈现出一定的规律,并且都具备一定的周期性。且主要受繁殖因素、环境因素、人为因素、自生内源性因素四大因素的影响。人工环境与自然因素对笼养绿尾虹雉影响最明显,其中可控的人工环境对绿尾虹雉的繁育与生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