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伊斯兰教在广州的活动及回民社会

来源 :广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fjbjx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广州作为伊斯兰教最早在中国落脚生根的地方,不仅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由于宗教自身的凝聚力,也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回民社会圈子.虽然广州回民的数量一直不多,人口在解放前最多时也只有5000多人,但是,广州的伊斯兰教不仅有历史悠久的古迹建筑,而且在民国时期还相当地活跃,广州的回民更是在社会变革的洪流中,民族危亡的考验前,踊跃参政,积极改革,锐意革新,为自身的发展和广州市的进步作出了一定的贡献.该文撷取民国时期作为一个考察与研究的层面,主要研究了此时期广州伊斯兰教与回族社会的发展情况.在从总体上把握民国时期当局对于二者政策的基础上,对此一时期广州伊斯兰教的宗教活动、宗教交流方面、回族社会的经济与社会活动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与论述.另外,针对民国时期广州的伊斯兰教与回民社会非常突出的一个特色:活跃的社团活动,也作了重点考察.总之,该文力争能从一个民族、一种宗教的角度,来透视民国时期广州文化与社会的一个侧面,从而为这方面的研究提供帮助.
其他文献
中世纪西欧商业发展问题研究中,引起最多争论的是关于衰落和复兴问题的研究,本文把它们作为前后相继的两个发展阶段,运用综合观点和方法作了探讨.文章认为,8-11世纪西欧商业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今,日本历届政府都千方百计地推卸其发动"九·一八"事变应承担的责任.日本战败投降前,日本天皇政府推卸发动侵略战争责任的手法是贼喊捉贼,栽赃陷害
该文拟在前辈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就这25年新时期史学潮流在理论建设、方法创新、研究领域拓展和价值取向及治史旨趣的变化等主要方面作一探讨,提供一窥之见以期有助于理解本阶
该文以南宋院体山水画的空间表现为研究对象,尝试对其形态特征、形成原因和审美特点进行初步分析,旨在从空间表现的角度去认识院体山水画风格演变的意义,并对其在绘画史上的
中唐以来传统农业经济结构中的要素供给状况如下:土地总量在不断增长的同时人均数量却在日益减少,劳动力供给总量趋于过剩,农产品生产与加工技术早熟而变迁缓慢.与此相对应,
叶适(1150-1223)是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史学家,是南宋永嘉事功学派的代表人物,其事功思想在南宋学术界独树一帜,其中包含很多值得后人思考的内容.在叶适著作中所体现
中华文化浩如烟海,博大精深。儒家思想为我们为人处世提供了最高的榜样,确立了基本的规范。因而中国传统文化必须从儒家说起,孔孟荀是儒家的杰出代表,孔子主德,孟子主仁,而荀
16世纪的欧洲,是民族意识兴起,民族国家建立的时期.于16世纪上半叶在德意志发生的宗教改革运动,也体现了这个时代的诉求.在以马丁·路德为首的德意志宗教改革中,在信奉新教的
中比《通商条约》及《通商章程:海关税则》是清政府签署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之一.中比修约,也是继巴黎和会后,北京政府修约外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26年11月6日,北京政府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