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全面小康社会必然伴随着大众旅游的兴起。并且乡村旅游因其贯通消费和生产等多领域,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重要功能,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抹亮丽风景线。而乡村旅游景区作为乡村旅游重要载体,其空间结构的分布特征对乡村旅游进一步发展和规划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中,关于乡村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研究比较少,其空间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为此,本文以湖南省乡村旅游景区为研究对象,在相关理论指导下,搜集湖南省的乡村旅游景区数据,并运用最近邻指数、Ripley’ s函数、核密度指数及基于泰森多边形的变异系数等空间统计方法对湖南省乡村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1)景区类型空间特征:湖南省乡村旅游景区大致可以分为休闲观光型、农事体验型、养生运动型、乡村文化型、特色村镇型这五大类的乡村旅游景区模式。从数量分布来看,休闲观光型数量最多,有267个,占到总数的47.34%;而农事体验型数量最少仅为8个,占到总数的1.42%。从空间分布来看,乡村文化型和特色村镇型主要分布在湘西地区,以怀化、湘西州为主;农事体验型和休闲观光型景区主要集中于湘东、湘中地区,以长沙、常德、株洲等市为主;养生运动型景区则主要以长沙市和湘南地区为主。(2)景区空间演变特征:结合不同时期湖南省乡村旅游景区的发展特征和核密度图,可以将景区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重要阶段:“大分散,小集聚”(2006-2010年)、“一核二极,连线分布”(2010-2013年)、“集聚加强,向外拓展”(2013-2017年),由之前的相对分散分布到如今的多核心分布,集聚更加明显、布局更加合理。(3)景区空间分布特征:1)空间集聚:最近邻指数结果NNA=0.624068≤1,表明湖南省乡村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类型为集聚型分布;2)空间密度:Ripley’ s函数表明湖南省乡村旅游景区空间分布格局随距离变化有所不同,并在39km景区集聚强度最大,随后逐渐分布均匀;以39km作为核密度搜索半径,分析结果显示全省形成了:1个高密度集聚区长株潭地区和5个次高密度集聚区即常德、衡阳、郴州、娄底、怀化等5个地级市为中心的地区,并且与铁路干线耦合程度最高;3)空间均衡度:从区域角度来看,湖南省乡村旅游景区在省内不同的区域差异较显著,空间分布总体特征可以概况为“东北多,西南少”的不均衡格局;从市州角度来看,采用基于泰森多边形的变异系数表明除衡阳为为均匀分布状态,其他13个市州无论是景区数量多还是少,CV值都比较高,都为集聚分布状态。(4)本文主要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当地资源与特色、客源距离与交通网络、政府决策与法规等方面分析其对乡村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的影响。此外,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湖南省乡村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本文又提出了“一核三轴四片区”的湖南省乡村旅游景区空间结构优化思路及相关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