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之文艺批评的现实关怀

来源 :安徽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TINGFNEG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长之是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理论建树和批评实践都很出众的批评家。李长之与仅仅从事文学批评或者文化批评的批评家不同,他从文学批评走向了更为宽广的文化批评,从倡导自由独立的审美批评走向了紧跟国家意志的政治批评。李长之批评关注的对象在不同时期呈现出鲜明的区别,这让他的文艺批评展现出丰富性,而这个过程即凸显出李长之文艺批评独特的人文情怀和强烈的现实关怀。  本文主要由四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现实关怀的维度。从儒家思想文化和德国古典美学两个角度展现李长之中西融汇的人文情怀;再从李长之文艺批评的个性入手,分析其文艺批评现实关怀的维度。第二部分,批评现状之反思。从李长之对批评现状的认识出发,引出他对批评家从事文艺批评的要求,再由此展现李长之希望批评家通过批评的手段实现审美教育和德育的目的。第三部分,文化传统之守望。正因为李长之强烈的现实关怀意识,他的批评走向了文化批评。在文化批评中,李长之从对“文化国防”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反思切入,思考中国文化建设和民族建设的复兴道路,进而强调回归以儒家传统为代表的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意义。第四部分,批评重心之转向。新中国成立后,李长之在现实的影响下进行着文艺批评的自我反思,他的文艺批评发生了从提倡审美批评到凸显政治批评的转向。
其他文献
随着高水头能源的开发,高转速(nr=1000r/min)机组逐渐增多.但高水头,高转速机组也带来不少问题,如振动大,难停机,应力高等.本文结合两座电站的实际,探讨高水头,高转速机组中
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近现代传播媒介有着血肉相连的关系。报纸副刊作为传播媒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与中国现代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由于副刊的特殊功能与地位,作者——副刊—
中国自古至今的文坛之上,对于妓女形象的书写蔚然成风,除去在文革的特殊年代,文人们从来没有放弃过对这类边缘人物的书写。新时期文学流派争鸣,各类作家作品涌现,当然妓女题材小说
抗战期间,"突击"作为解放区开展社会工作的组织方式成为解放区一个显著的文化现象,这种组织方式具有严密的组织程序和明显的意识形态性,不仅影响到解放区的社会生活,也影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