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表层切削术(transepithelial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TransPRK)在矫正中高度近视术后1年视觉质量的变化,及不同角膜上皮层厚度对TransPRK的影响,为屈光手术医生应用这一技术提供理论及临床依据。 方法: 本文为前瞻性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根据入选标准收集2012年12月-2014年1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屈光手术中心选择接受准分子激光角膜表面切削手术的中高度近视患者30人(60眼)。 入选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双眼随机分组,应用AMARIS500s激光机(SCHWIND公司,德国)一眼行TransPRK;另一眼行去瓣Epi-LASIK。分别于术前、术后1月、3月、6月及12月使用OQASⅡ客观光学质量分析系统(OQASⅡ,Visiometrics SL公司,西班牙)分析比较客观散射指数(OSI)、调制传递函数截止频率(MTF cut-off)、Strehl比值(SR)及OQAS模拟对比敏感度视力(OVs)。 使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两种手术方式间术前及术后各随访时间点视力、OSI、MTF cut-off、SR及OVs比较符合正态分布时采用配对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时采用配对秩和检验;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等级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手术前后各参数多次测量所得数据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结果: 1.视力及屈光状态:两组术后裸眼视力均较术前明显提高(P<0.001),TransPRK组在各随访时间点裸眼视力均优于去瓣Epi-LASIK组,但两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等效球镜术前及术后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2.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两组均在术后1月出现haze,程度均小于2级,术后3月起呈减退趋势,至术后12月,TransPRK组仅剩0.5级2眼,去瓣Epi-LASIK组剩0.5级1眼,术后1、3、6、12月haze程度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 3.OSI值:术后1月时,两组均较术前升高,术后3月起逐渐下降,至术后12月时,两组OSI均较术前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各期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4.MTF cut-off值:术后1月时,两组均较术前降低,术后3月起逐渐回升,至术后12月时,两组均较术前升高,其中TransPRK组有统计学意义(F=9.453,P<0.001)。手术前后各期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5.SR值:术后1月时,两组均较术前降低,术后3月起逐渐回升,至术后12月时,两组均较术前升高,其中TransPRK组有统计学意义(F=9.319,P<0.001)。手术前后各期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6.OVs值:术后1月时,两组各项OVs值均较术前降低,术后3月起逐渐回升,至术后12月时,两组均较术前升高,其中TransPRK组OV100%、OV20%、OV9%有统计学意义(F=9.319,8.520,7.549,P<0.001)。手术前后各期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TransPRK能很好的矫正中高度近视,获得满意的术后视觉质量。 2.不同的角膜上皮层厚度对TransPRK矫正中高度近视的术后屈光度并不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