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后外侧入路髋关节置换术后异位骨化(HO)的发生率及其高危因素和好发部位相关情况以及围手术期采用中药活血化瘀法治疗其术后异位骨化(HO)的可能性探讨。方法回顾性分析101例(108髋)髋关节置换术后HO的发生情况,临床和影像的平均随访时间为17.26±23.60个月(4-90个月),诊断主要依据髋关节前后位X线片,按Brooker分级进行分级记录、并记录HO的发生部位。统计分析应用SPSS 17.0软件,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非条件逐步Losigtic回归分析等,对性别、年龄、原发疾病及好发部位、中药活血化瘀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列出高危因素。结果108髋中,共8髋发生HO,总发生率为7.41%,其中全髋关节置换术后HO发生率为8.92%,股骨头置换术后异位骨化发生率为5.69%,股骨头置换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异位骨化的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X2=0.07,P>0.05)。按Brooker分型,其中Ⅰ级发生5髋(4.62%)、Ⅱ级发生1髋(0.92%)、Ⅲ级发生2髋(1.85%)、Ⅳ级发生0髋(0%)。男性的异位骨化发生率与女性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88,P<0.05.),其发生率分别为(16.67%:2.78%)。在疾病类型中,类风湿性关节炎、股骨头坏死、股骨颈骨折、髋关节翻修,其髋关节置换术后异位骨化的发生率依次增高;有髋关节手术史的患者其HO发生率明显增高,既往无手术史的双髋关节置换,未见增加HO的发生风险。65岁以上高龄患者其HO发生率虽然稍高于65岁以下患者,但统计结果显示两者比较无明显差异(X2=0.69,P>0.05)。采用后外侧入路,发生在内收肌群小粗隆部的HO明显高于外展肌群处的HO,两者之比为3:1。结论1.髋关节置换术后异位骨化的好发部位与手术入路有相关性联系,在后外侧入路中HO多发生于内收肌群小粗隆部。2.男性、髋关节翻修手术是HO发生的高危因素,所以需要对这部分患者加强预防措施,而年龄、无髋部手术史且双侧行髋关节置换未见增加HO的发生风险。3.在髋关节置换的围手术期采用活血化瘀预防治疗可能降低髋部异位骨化的发生率;但股骨头置换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HO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